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瞬间降临,举国上下随之迅速响应——外界很快得知了灾区情况,救灾力量迅速集结,对地震损失的评估也很快发布。可以说,对灾情的迅速响应是降低灾难对人类伤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切,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细心的人发现,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信息由机器自动编写而成,用时仅25秒。而灾后,无人机等设备被普遍运用,手机APP也迅速上线寻人报平安功能。灾难过后,外界开展救援最需要的就是信息,此次地震灾情信息得以迅速、充分地发布,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被很多人当成有趣的“玩法”,灾难之中,则可能拯救生命与财产。

与9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智能技术民用化的程度大大加强了。黑科技不再是花拳绣腿,而是寻常、实用、为人熟悉的功能。只有平日里把这些功能玩得溜,在地震来临时,才能从容地将其发挥在救灾场景中。很明显的进步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精准推送灾情和救灾信息。这在2008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人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在千钧一发的救灾时刻,科技改变了人们救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还改变了人们应对灾难的理念。

在技术条件不充分的时代,依赖人力、用原始的办法了解灾情、开展援救,几乎是唯一的无奈选择。救援人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施救,甚至很多损伤就是由高风险的施救造成的。而且,单纯的“人海战术”不利于提高救灾效率,大量资源可能白白浪费,或者被不合理地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则被堵在路上。让专业的人在最需要的场合发挥特长,是救灾应当秉持的理念。

技术进步了,活生生的生命,才得以规避与灾难硬碰硬。以无人机为代表,机器替代人承担了高风险的任务。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对受灾民众的抢救,还表现在对救援人员本身的安全保护上。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朝着危险勇往直前依然是值得肯定的高贵精神,但不蛮干、使巧劲才是科学救灾追求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悲情救灾也是一种进步。

黑科技还让救灾更为精细化。大数据等这些年人们越来越熟悉的概念,被踏踏实实地运用于救灾工作中。如根据震区人口热力大数据,震中附近的人口分布一目了然,直观地指导救灾工作的分配;APP推出的寻人报平安功能,也离不开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地震发生后,各类信息、数据大量流动,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和应对方式,就可能错失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类千百万年来的文明进步,始终伴随着利用技术与自然更好相处的过程。黑科技在九寨沟地震后大量应用,让救灾高效化、精准化、人性化,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王钟的)

新科技产品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