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承担了沙特铀钍资源项目,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李子颖和团队就像上了“发条”,进入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
沙特以丰富的油气资源闻名,但已制定核能发展规划,并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伙伴,帮助其建立先进的核工业体系。
沙特铀钍资源项目是中核集团与沙特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一项放射性资源勘查,旨在满足沙特核电发展规划的需求。
李子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按照合同,项目团队要在2年内落实1至2处可供详查的铀钍矿床,而按照国际惯例,开展铀钍资源勘查落实矿床一般要10年左右才会有结果。“这样大规模‘走出去’,对核地研院乃至中国铀业,都是第一次。从项目落地,到人员、设备、工作方案各方面,挑战还是比较大。”
项目所处区域的地形大多是戈壁、荒漠,植被很少,这有利于开展地质勘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自然条件恶劣,技术上的挑战也不小。
核地研院总工程师、项目副负责人秦明宽告诉记者,虽然沙特方面提供了重点调查评价区范围,但其内尚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矿床。由于植被缺乏,土壤覆盖情况也较差,基岩过于裸露也限制了一些地质勘探技术手段的应用。此外,该地区地质情况、成矿类型与我国差异较大。
从去年11月双方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中国铀业就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对沙工作领导小组,由核地研院负责,联合三队六所协同作战,发挥总体效能。
为做好技术方案,项目组和沙特专家们一起研究勘查技术方案,查阅相关文献数据。今年3月中旬开始,核地研院组织近百名专家奔赴沙特开展工作。
经过艰苦奋战,在克服高温酷暑等困难后,项目组对沙特9片大区、35片小区开展放射性资源综合调查和评价工作,短短两个月内高质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得到沙方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今年11月至明年5月,项目组计划对重点地区开展预普查和普查工作,完成相应钻探工作量,并按照国际标准提交普查资源量,为后期详查及矿山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中沙铀钍资源合作迈出了核能全产业链合作的第一步。”李子颖十分看好双方合作前景。他举例说,项目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国产设备,勘探项目合同的签订,将带动批量仪器设备出口。随着中沙铀资源合作的深入,还将推动核电、核燃料等产业走出去。
作为中沙核能合作开端项目,沙特铀钍资源项目的开门红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在中国核工业“走出去”步伐中,天然铀勘查“走出去”势头越来越强劲、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2017年是中国铀业成立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走出去的开局之年。
在9月23日进行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铀论坛上,中国铀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运斌在发言中表示,基于体系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中国铀业已在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老挝钾盐详查探矿项目初步控制资源储量达1.96亿吨的超大钾盐矿,有望使老挝成为我国在海外最大的钾盐生产供给基地;柬埔寨供水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成为见证中柬友谊的一座丰碑;巴基斯坦测井项目已签订合同金额约3000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今后我们将以‘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大力拓展大地质、大矿冶特色技术延伸产业,进一步拓展综合找矿、勘查设计、航空遥感、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市场。”杜运斌认为,发展的背后来自我国核工业60多年来的深厚积淀。(单广宁 记者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