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航拍、勘测、农用……无人机以迅猛的速度“飞进”人类生活,催生庞大的商业市场,但也时常闯入不少禁入领地,制造出越来越多的事故和隐患。
今年2月开始,中国发生多起无人机入侵机场净空区事件,如成都双流机场近期屡遭无人机干扰;去年,青海湖天鹅曾疑受无人机惊扰四处逃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无人机严重影响救援行动,导致野火肆虐甚至烧过高速公路;在英国,偷窥邻居等无人机不当使用行为已经激起民愤……
新兴科技是把双刃剑。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相比,无人机对于公众安全的特殊性不言而喻。无人机产品本身、操控者资质和使用范围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监管。对各国来说,实现无人机有效监管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借鉴其他国家在不扼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有效监管的做法,对目前在行业占优势地位的中国无人机产业尤为重要。
实名登记
在美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和行业起步较早,对于相关法规的思考和制定也相对较早。2015年初,美国政府提出草案,就小型无人机使用提出一系列规定,对无人机的飞行时间、高度、速度以及使用者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同年12月又出台规定,宣布对小型无人机所有者实施实名注册制度,以确保追踪到不遵守安全飞行规则的小型无人机的所有者,保障航空安全。
根据相关规定,重量在250克至25千克之间的无人机属于小型无人机,这类多用于娱乐的无人机必须登记注册。250克至25千克的重量范围包括摄像头等无人机上加载的装置在内。对于超过这一重量上限、多用于商用的无人机,美国也有相关法规要求登记注册。重量小于250克的无人机由于飞不高,则无须登记在册。
本月6日,美国联邦航空局首次颁布专门针对无人机制定的特定空域限飞规定,禁止商用和民用无人机在133个美国军事基地上空飞行。
促进发展
美联邦航空局认为,将无人机融入美国国家空域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美联邦航空局预测,到2021年,无人机爱好者使用的小型无人机数量将从目前约110万架增至355万架;商用无人机增长将视“监管环境”从2016年底的21.6万架增至44.2万架;获得认证的商用无人机运营人员将从去年底的约2万人增至28万人。
为此,美联邦航空局开始制定新规,如无人机爱好者使用的无人机重量不超过25千克;已取得证照并登记注册的运营人,可以在非管制空域内进行日间视距内的商业取酬飞行,但同时也需满足多项限制条件,如飞行高度不得超过地平面以上400英尺(约122米)、最大水平速度为每小时100英里(约161公里)等。
今年下半年,美联邦航空局预计还将制定另一部法规,允许驾驶员使用多架小型无人机进行超视距飞行,将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商用无人机的需求。
去年2月,美国《航空创新改革再授权法案》提出,无人机企业在记录下所需操作中包含的风险,证明操作可以安全执行并且给出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后,可以向联邦航空局提出特殊的无人机操作申请。
此外,在美联邦航空局支持下美国无人机行业还成立了“无人机安全团队”,以在加强研发的同时,继续提高无人机安全性,同时为未来无人机发展建立基本原则。
依托技术
毋庸置疑,技术手段将有效推动民用无人机监管。目前,谷歌、亚马逊等多家公司正积极寻求无人机安全飞行解决方案,协助美国政府开发无人机管控系统。
美联邦航空局和其他科技公司也都发布了无人机运行和空域的手机应用, 标明禁飞区等。如联邦航空局开发的一个手机应用软件,提供关于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空中管制及其他飞行要求的实时信息。
美国航天局则提出了一种无人空管体系框架,将与联邦航空局和业界一起创建运行模型,计划4到5年后逐步移交给联邦航空局。这种空管体系,被称为飞行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接入现有空管自动化系统中。
事实上,各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均处在摸索阶段。人们希望看到无人机能飞向有序的天空,同时希望无人机行业能在政策引导下推动创新、健康发展。(记者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