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壁画修复对比

文物也是有生命的,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都是尽量让文物“延年益寿”,但由于保护理念不科学、保护技术手段有局限等因素,现实中,这种“破坏性的修缮”并不少见。

最著名的案例恐怕要数同样位于河北省境内的沧州铁狮子了,这个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屹立1000余年,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保护技术和理念不科学,而造成修复性破坏,使得铁狮的腿部和狮身出现数十处裂缝和残洞,目前只能靠保护性的钢管支架支撑不倒了,这一案例始终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近些年,从南宁市宗圣源祠、末代皇后故居、杭州西湖秋水山庄……到去年发生的小河口长城被抹平,这些修复性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极为触目惊心。

在“国际古迹遗址日”这一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北岳庙宣布了终评结果。

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山西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修缮工程、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江西富田诚敬堂维修工程、湖南通道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广东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四川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10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称号。

这次获奖的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和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都是由敦煌研究院承担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告诉记者,目前在全国壁画修复领域,所有难度大的工程几乎都是由他们来接手的。“这得益于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最重要的工作是前期研究。莫高窟98窟修复之前,我们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壁画价值评估、病害调查、现状调查、修复实验等工作,才开始正式修复工程的。”

据苏伯民介绍,文物维修要保持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干预,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工艺缺一不可。在充分尊重文物的特性和固有空间的前提下,不排斥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不排斥环保、相融的新材料的使用,以保持文物的健康,延长其寿命。

此次获奖的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则是使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的典范。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张鹏飞介绍说:“我们采用明代长城修筑工艺,用人工椽夯办法对危险的墙体进行加固。每一层的墙体都是工人们用石杵经过几千次反复夯实后成形的。不具备夯筑条件的地方用土坯进行补砌。补砌用的土坯也是按照传统工艺,采用人工制作,每块土坯的重量达到37斤,经过十道工序,28天阴干后才能使用。同时,在维修材料上也尽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原材料。”

作为这个活动的评委,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告诉记者,优秀文物修护工程在为文物本体祛病延年的同时,还应考虑未来使用和维护的需要,使文物维修的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民众,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而位于历史街区、古村落中的古建筑维修尤需如此。

此次获奖的优秀文物维修工程中,不乏切合上述理念的典范,如在河北曲阳北岳庙,敦煌研究院工程团队不仅标本兼治,规范地修复好了壁画,还建立了小型气象站和内部物理环境的监测点,使壁画有了日常“保健”手段。

湖南通道坪坦风雨桥群的修复,不仅仅修复了承载侗族文化象征的风雨桥,还畅通了侗寨之间的安全交通,在修缮过程中既宣传了文物保护知识,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村民的意愿,并考虑居民的通行,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记者 游雪晴)

拒绝“破坏性的修缮”帮倒忙 高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