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帮同学弄出国的成绩单,要跑好几趟去好几个部门”“考研时网上公布了申请成绩复查的方法,但按提示做了之后并没有结果,最后还是打电话去问的”……说起智慧校园,这样的吐槽并不少。
“互联网+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不少高校都在为建设“智慧校园”而努力,建一个校园网,硬件投入至少一千万,但许多学校仅仅是为每个部门建立信息系统,思维方式并没有随之改变,在专家眼里,搭个网络就完事的“信息化”其实算不上“智慧校园”。
4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金智教育共同在南京主办“WE+2017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探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的融合。
真正的智慧校园是以人为本
“每年毕业时,很多学生要到图书馆来盖章,证明他借的书还清了。一万个毕业生里只有一百个欠了书没有还,为什么叫其他学生陪他一起来呢?”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建设管理处处长张建平在报告中说起一个在高校司空见惯的“小事”。他认为,信息化不是买硬件,不是买一个软件,也不是订一个合同。
“并不是说用了计算机或者用了物联网技术就可以称作‘智慧校园’的。”金智教育首席运营官黄坚对记者说。前两年金智教育做过100多个高校的移动校园,在看似不错的数据面前,CEO史鸣杰却认为它“非常糟糕”——这100多个移动校园的活跃度很差。史鸣杰认为,该现象的原因在于过去提供的产品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任何C端(用户)不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好产品”。
真正的智慧校园是以学生、老师、家长和校园生活的视角,以人为中心,构建一个承载海量微服务的校园智慧开放平台服务师生。史鸣杰称,今年要发布的新一代智慧系统会更多考虑C端的看法。“我们不再独立跟网络中心谈,我们会跟很多C端谈,跟很多95后谈,听听他们需要什么。比如,大一新生可能最关心是课表安排,学校所在城市的美食、旅游景点等,但对于一个大三学生来说,他的需要则跟就业相关。”史鸣杰说。
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改变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知识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对此,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才能拥抱互联网+教育这个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革首先表现在教学方式上,从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教学;其次是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MOOC、云学校等平台改变了现有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进而重构了学校的生态方式。
“我们的前辈是数字难民,我们这一代是数字移民,如今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我们认为书本学习效率高,他们却认为屏幕学习效率高。”李志民称,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首先要做到观念的转变,以开放的思想迎接改变。其次是转变机制,从政策和机制层面上尽快应对新的挑战。
“教育是开启每个人,每一个学生智慧的地方。教育在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在工业社会是规模化和标准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有可能把规模化中的个性化变为可能。
“今天教育行业的数据特别多,各种各样基础数据库、学籍,但这些数据库并没有转化成生产力,还是静静躺在那儿。”阿里云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王晓裴遗憾地说。他认为,可以把云计算变成一种服务,“希望把学校的数据变成真正的资产,而且这个资产每被加工一次价值会翻倍,这才是学校最重要最核心的财富”。(记者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