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加油”。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全面收官,“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向中国人豁然打开。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用25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经历的路程。

那么,此次任务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对迈入“空间站时代”具有哪些战略意义?面临哪些挑战?未来会做哪些空间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军对此给出了答案。

取得五大成果

“从去年6月份到昨天为止,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四次飞行任务已全部结束。回顾总结这几次任务,我们取得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成果。”王兆耀在发布会上表示。第一,我们建成了空间站的货物运输系统。王兆耀表示,货物运输系统是我们建造空间站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把货物运输系统解决了,将来建成空间站,航天员就没吃没喝了。第二,我们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目标。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飞行了33天,这33天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第三,我们考核了空间站建造中许多关键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我们建造空间站必须掌握的关键。第四,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据初步统计,安排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一些技术试验,并且这些项目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有些成果是极具显示度或者国际前沿的。 第五,整个工程全线执行高密度发射任务的能力得以提升。王兆耀指出,通过完成这个阶段的飞行任务,我们组织指挥与运行机制、保障力量都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技术“只欠东风”

截至目前,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均已突破,相关配套建设的系统都已建成。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整个执行建造空间站任务的能力。那么,现在还在等什么呢?王兆耀介绍,目前就等空间站几个舱段主体,核心舱、实验舱,研发出来后,就可以开始执行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了。“也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王兆耀信心满满地说。

然而,想要迈进“空间站时代”,光有技术是不行的。作为载人航天的核心,在迈入“空间站时代”的过程中,航天员也需要加紧备战。“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要求更高了。”王兆耀表示。

首先是时间长,现在最长的中期是一个月将来要达到三个月、六个月甚至更长。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他们在上面生活、工作、健康这一系列的研究,还有他们的训练、实验也都要跟上。其次,航天员的“技术技能”将发生很大变化。过去航天员上天做的实验大部分在舱内。将来在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的大量工作要在外空间进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再次,航天员要保持一定的队伍规模。现在航天员招收了两批,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能还要退出现役。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地选拔、培养新的航天员,使他们具备这种能力,为空间站建造、运营服务。

航天事业需要合作共赢 “载人航天包括整个航天事业都是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共同事业。”杨保华如是说。因此,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每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空间实验方面,赵光恒表示,我们将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这8个研究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多学科实验平台和公共支持实验平台,我们期望在空间科学前沿探索方向上能够进入到世界的先进行列,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使我国空间科学取得跨越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王兆耀介绍,近年来,我国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和心态,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和机构进行了广泛合作。其中包括欧空局、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未来,中国在进入空间站以后,合作交流的政策、原则一如既往。(唐斓)

中国载人航天迎来"空间站时代" 技术突破"只欠东风"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