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楼行馆的改造,既是一次大胆的艺术构想,也是一次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的文化实践,面临着建筑艺术和文化创新的双重挑战。为了博采众长,重构空间艺术;同时优选合作艺术家,打造差异化艺术概念空间,青普向艺术家们发出土楼改造计划的征集,并向诸多设计大师发出评委邀请。25日,青普以“返客为主·探初心”为主题,集中展示初选入围了7位艺术家的设计方案,并最终选出3项方案落地实现。

本次活动品鉴活动中,首先由7位艺术家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随后嘉宾就现场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双向交流,最后号召现场所有嘉宾与媒体朋友们为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投票支持,从而充分展现大家对艺术对设计的真实感受。在活动现场,青普联合创始人及CEO杨雪山先生做开场致辞与总结。他说,从土楼的改造上强调了度假产品不仅需要解决眼睛看到的东西,更需解决心灵感受。

青普“返客为主”探寻土楼艺术化改造的可能 新华网 陈延特摄

在评委老师易介中眼中,土楼改造计划意在重塑空间艺术,艺术空间体验则是让土楼不“土”的重要方法。游人融入于原生态人文与自然大环境中,极其个性的空间创意是身心灵行旅目的地的巅峰体验。唯有巅峰体验才有机会让土楼升格为民族不动产。而这正是改造后的“青普土楼文化行馆”所能提供的。

著名艺术家冰逸认为,土楼在本质上是一个内化的交叉剧场,设计作品的场景化和场景的作品化,会因为某个美妙的连接变得异常动人。自然、美景和神奇的表达,综合起来就是诗性。人类在自然的诗意里找到创造力的来源,就是对人性最大的焕发和跟美最好的融合。

建筑大师王辉说:“对于土楼这种古建筑的改造,其实就是通过介入已有的结构体系和社会体系,带入当下生活,这个过程一定有矛盾之处。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恰恰可通过解决矛盾点来体现出设计者的智慧光芒。活在当下与沿承传统的交锋,是每个时代的建筑师都要去挑战的。青普土楼行馆空间的重构能够把现代设计融入到当代传统的生活中,让来这里停歇的社会精英自上而下地传播先进文化,修复传统乡绅文化,造福本地人。”

与此同时,土楼行馆作为青普文化度假生活方式的载体之一,也承载着青普的初心和梦想。每一处行馆的选址期间,青普都怀着一颗善意的心去对待当地文化和生态。每一处行馆的改造,不仅能带入旅游度假资源,更能使之成为当地文化、甚至是经济的动力。

福建土楼,是客家族人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诞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并在08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土楼既是历时悠久的传统民居形式,也是客家人大迁徙历史的文化符号,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而南靖县则以其境内的各类土楼15000多座(其中大造型土楼1300多座),被誉为“土楼故里”。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被誉为“闽南周庄”,亦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村落的历史悠久绵长,由张氏族群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分列溪流两岸。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形制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族人又建筑了独特的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青普:“返客为主”探寻土楼艺术化改造的可能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