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巡视组合体,将从火星轨道进入火星表面。
火星探测器在与火箭分离后进入火星轨道。
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上巡视探测。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昨天举行,国防科工局首次公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透露,我国计划于2020年7月或8月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环绕、着陆、巡视一次实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火星探测?张荣桥表示,这就好像家境并不富裕,但还是要让孩子读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贫穷落后,我们研制并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又致力于发展通信、遥感导航等卫星。几十年前谁也想不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卫星不可分割。
“火星探测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科学技术活动,它承载了多重使命和意义,对科学、技术、经济、人才、国家竞争力乃至思想、文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张荣桥说,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以来均未有过的尝试,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张荣桥表示,火星距离地球最远达4亿公里,探测器在器箭分离后经过约7个月巡航飞行被火星捕获,环绕器环绕火星飞行后要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然后进入任务使命轨道开展对火星全球环绕探测,同时为着陆巡视器开展中继通讯,这在轨道设计上就要兼顾环绕和着陆的需求。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在此之后,环绕器、火星车将在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运行控制下协同工作,开展科学探测活动,主要获取火星空间环境、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火星地质结构等探测数据,并实时传回地面,供科学研究。
长五、探月提供经验保障
中国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探月工程之后我国深空探测又一重大科技工程。
“火星探测工程充分利用我国航天事业60年发展积累的技术和设备设施条件,这是航天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张荣桥说,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可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这为高起点实施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动力保证;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计划的实施,也为火星探测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和设施基础,这些有利的发展因素使得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在火星探测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已于今年年初立项,目前已解决了工程的关键技术、协调了五大系统之间的技术接口,正在开展单机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后续还要开展分系统、系统的建造、测试和试验,工程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由于远距离数据传输的大时延,要求火星车必须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时,火星光照强度小,加上火星大气对阳光的削减作用,火星车能源供给也比月球车更为困难。这些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更具难度和复杂性。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抱有必胜的信心!”张荣桥说。
火星探测器全球征名
昨天,国防科工局首次公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包括火星探测器、着陆巡视组合体、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其中火星探测器在与火箭分离后进入火星轨道;着陆巡视组合体,将从火星轨道进入火星;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上巡视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也已启动,分为作品提交、函审备选,严格打分、遴选八强,网络投票、评选前三,终评加权、确定三甲,程序报批、公布结果5个阶段。依据要求,提交作品要同时兼具创新性、独特性、延伸性,符合中国火星探测理念和工程特点,清晰流畅、简洁大方、寓意贴切,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道德风俗,体现科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活动将聘请航天专家、平面设计专家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公众可通过国家航天局网、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中国火星探测微信平台提交作品。
国外探测成功率不到50%
据介绍,正是对火星环境的不完全、不确定的认知,才激发了人类开展探测火星的兴趣。目前,国外火星探测成功率不到50%。
火星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拥有着与地球最为接近的表面温度、自转周期、四季变化以及稀薄大气。在火星上,无论开展机器人登陆还是载人登陆,都具有较好的环境可适应性。从1960年10月10日前苏联发射“火星1960A”探测器至今,人类共组织实施了43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或部分成功22次,另有一次正在飞往火星,技术上已成功实现了越飞、环绕、着陆、巡视等探测。
受天体运行规律的约束,每26个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测有利发射时机,从现在起到2020年前后仅有的3次发射机会,将有4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国际上将迎来火星探测高峰。(作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