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看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以下简称“通州种业园”)用5年时间,讲述了“一粒种子改变整个世界”的故事。

良种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良种繁育与国外仍有差距。2011年建园的通州种业园是北京探索现代种业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主任许勇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通州种业园的任务是让企业聚集,并探索让科研院所促进企业发展。如今,该园区在这两个方面都卓有成效。

目前,通州种业园聚集了法国利马格兰、北京德农、北京联创、澳佳生态等国内外育种研发企业60余家,并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号召,与廊坊、大厂、武清及山东东阿等地区签订合作协议,促进种业领域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转化平台不断完善,促使优秀企业不断聚集、迅速成长是园区长期的发展目标。”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洪亮说,园区内现在有多家在育种方面取得明显成绩的企业。其中,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使玉米育种研发基地在园区内落地生根;从事花卉种子研发和生产的花儿朵朵花仙子,在园艺种子市场中占有率高达60%;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则从土壤维护,到健康农产品供给,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商;中国首家集农资电商、农技服务及农村金融等为一体的农业互联网高科技综合服务商云农场,将在园区规划建设及研发与示范于一体的研发农场。

与此同时,在园区的帮助下,企业的创新成果显著。京研益农实现了抗TY病毒番茄品种国产化,“京葫36”西胡芦新品种成功打破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1+5”联合体推出的“京科968”,2015年推广面积达到1600万亩,成为第三大玉米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京科”、金色农华的“农华”、中国农科院的“中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为国家粮食持续逐年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园区建立了农科城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吸引了250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进入,种业科技计划项目实现自主选择签约托管。工作启动后,已有超过万项种业科技成果实现了信息成果登记,4000余个新品种在园区进行了展示推介,20多个玉米、蔬菜新品种成功实现商业化开发。

截至目前,通州种业园已和中国农科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农业规划设计院签订入驻协议。同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遗产所等国家主要农业科研院所为核心,启动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承接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发展种业高精尖产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 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链。

此外,搭平台是园区聚集优势资源、促进种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种质资源交流共享、物联网集成与应用服务和品种权展示交易等四大服务平台是园区重要特色平台。其中,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平台,汇集了尖端育种研发设备,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快捷高效、高通量的分子检测检验服务;农作物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有效实现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和规模化开发利用;物联网集成与应用服务平台,智能化识别、描述、分析、监控、管理和控制种业“育—繁—推”过程;农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新品种联合测试,育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记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