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一周前,索尼公司成功让人工智能谱出了三首真假难辨的流行音乐。人类最后一层心理防线——感性创作,即将告破。人工智能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开辟出新的巨大市场,已经无须怀疑,无可阻挡。

20年前,三两家巨头就瓜分了PC时代的所有空间;10年前,新兴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时代完成“造反”;今天,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上,新老科技巨头的眼睛,又会望向哪里呢?

距普及还有15年?

在这个“人工主导机械传动”依旧是社会生产与人类运动主要方式的时代,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眼中,似乎还离得很远。

但9月1日一个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却明确告诉我们:到2030年,专业化的人工智能应用将日益普遍和更加实用,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升。换句话说,距专业化AI普及也就还有15年。

这份名为《2030年的人工智能和生活》的报告,是一个为期100年的人工智能影响研究项目产生的第一项研究成果。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一个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17人专家小组提交。研究小组以北美一个典型城市为背景,考察未来15年里人工智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8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这8个方面是交通、家政、医疗保健、教育、娱乐、低资源社区、公共安全和保障以及就业和职场。

研究人员认为,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执行特定任务的应用届时将无处不在。预计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普遍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诊断和定向治疗、老年人生活辅助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还将应用于那些难以吸引年轻劳动力的行业,比如农业、食品加工等。无人机、无人驾驶卡车或送货机器人等将使网购商品的运送更为便利。依照这份报告,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世界大战”依稀可见

面对这片几乎完全空白的全新市场,经历了PC、移动互联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外科技巨头企业,又忙不迭地开启了第三次备战。

今年以来,英特尔接连收购FPGA制造商Altera、深度学习公司Nervana、机器视觉公司Movidius;苹果收购机器学习创业公司Tuplejump Software;谷歌收购聊天机器人创业公司API.A;IBM携手麻省理工创建“激发大脑多媒体机器理解实验室”;Facebook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发实验室;腾讯宣布将在应用宝内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机器人分发新模式……

一连串的收购、合作、建实验室等动作的背后,是一片硝烟弥漫、群雄逐鹿的人工智能市场。各家拼命建造的杀手锏,便是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基于现有优势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辐射到产业上下游整个反应链条,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搭建“开放”的生态体系。

依靠Watson牢牢占据智慧医疗高地的IBM,早已集聚了一大批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资源,今年8月,通过向中国21家医院合作引入肿瘤辅助诊疗解决方案,已将Watson健康的版图疆界扩展到了中国。

以软件起家的“百年老店”微软则围绕“主营业务”上的传统优势构建开放的“智慧生态”,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告诉记者,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Office软件相结合,是微软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之一。

无独有偶,通过开放平台向创业者们开放自己积累的AI技术,则是以做网络社交平台起家的腾讯布局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思路。

模式之外,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各家更是不惜身家。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太多,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看不到一个清晰的产品形式,也会在技术方面充分投入。”王永东如是描述业内巨头公司在这个领域长达数年的技术研发投入。在微软、IBM、英特尔等科技巨头的技术研究院里,对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各个方向的技术攻关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告诉记者,在构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里,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把数据传入机器,使机器在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和处理。与此同时,看不见的后端处理过程,则包括了大量的机器计算和学习,如字符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但也还未完全穷尽,而更高维度的认知探索,业界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技术速进的要求,也促动着硬件产业的同步更新。支撑机器学习背后的“硬技术”是高性能计算,传统的CPU已不能堪此重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各家“巨头”纷纷把目光聚集到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的阵地上:谷歌推出TPU、IBM推出Power系列、英伟达推出GPU……智能芯片和处理器领域的“火并”热潮愈演愈烈。

作为传统服务器芯片市场的两家“巨无霸”公司,英伟达和因特尔都希望能将PC行业的领导地位延伸至人工智能领域。与英伟达专注于提升GPU性能,从而加速机器学习发展的策略不同,英特尔计划用不同构架的特点来完善和优化自己的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除了GPU,英特尔收购的芯片厂商几乎囊括了所有已出现的处理器架构。

“人工智能领域恰恰只是高性能计算的开始。”宋继强表示,未来英特尔将充分利用其成熟的芯片生产链条,从人工智能的上游产业,即运算软件研发和处理器生产入手,进行从微型传感器到企业云端处理器的端到端全面链接。

谁先有“人性”谁赢

在回答谁能笑到最后之前,我们必须要问:未来,人工智能会发展到哪一步?

“即使在一百年之后,人工智能拥有了独立的意识,他们在做的事情也仍然是帮助人类。我们和它们永远是朋友。”在9月23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但他也认为,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必定会成为颠覆人类生活方式的又一划时代技术。

“我们可以生产大批量的计算机,赋予它们不同的个性,它们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去改善——未来,计算机或许会有独立的思维和意识,不只是遵从我们的命令,而会有自己的意识。”沃兹尼亚克如是说。

沃兹尼亚克的观点或许能代表业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共识。《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腾讯全球伙伴大会上也有相似的表示:“今天,我们可能要把智能和感知分开,但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两个东西一定得共存。”

这些业界“大咖”普遍认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处于更偏重开发“智能”,而由“智能”走向“人性”,感知和情感才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是决定全球有志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谁能坐上行业头把交椅的关键一环。

“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很神奇的东西,AI正在通过获取海量信息,去发展分析人类声音、表情形式的能力,去分析人类的情绪状况。这种基于数据分析获取的信息其实我们靠感官得到的数据更可靠。”赫拉利说。

赫拉利的说法已经不再是畅想。“未来,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我们考虑更多的,将不仅仅是让机器如何更‘智能’,而是让机器如何‘更像人’。”王永东告诉记者,微软的“网红姐妹花”小娜和小冰,就是他们基于“如何让人性与智能相结合”,而在不同维度的探索。“小娜更偏重于IQ维度,像一个工作上的‘小秘书’,如今她已经可以帮你叫外卖、推送音乐;而小冰则侧重在EQ维度,是基于人性和情感方面的探索更多,她已经绑定在近两万个微信公众号的后台,能和你聊天,回答你的问题——或许,在未来,她们也能合二为一,而这要看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和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陈 莹)

人工智能:只有更懂人性 才能坐上头把交椅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