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在高端医械领域,“中国制造”似乎一直与技术不过关、性能不稳定的印象绑在一起。而这一形象随着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研发实力的国内高端医械厂商的崛起,有望实现根本性的扭转。9月25日,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CT新工厂正式启用,其自主研发的“精广角”系列CT也同日亮相,正式宣告走向市场。业内指出,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CT有望彻底翻过“山寨”日历,CT国产化技术攻坚将进一步提速。
曾经甩不掉的“山寨”帽子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型结构,跨国企业以不到20%的数量,拿到了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近90%的盘子。由于没能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现实中,国产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产能输出占比并不低,但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进口医疗设备巨头凭借强势议价权、人才资源整合、科技含量高等优势,占据着高端医疗产业“金字塔”的顶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企业擅长模仿,为了谋求快速切入市场,在面对技术难题时,通常选择绕着走,造成产品在仿制过程中,有型但质低。三甲医院影像科医生往往给国产CT设备打出这样的评价,运行速度慢,检查误差大,不能做到病灶有效确诊,且莫名故障率高。国产CT机被医生冠以“山寨”头衔,中国制造被自己的市场拒之门外。
甩掉“山寨”这顶帽子,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第一要务。在国际市场上,排在前五的CT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总量为4万多件,不仅在全球影像产品的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而且在专利技术的储备和技术壁垒的构建上,也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
CT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一直是高端医械国产化突破的难点,而这也是CT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过去几年里,中国大型医疗装备制造企业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采用“拿来主义”,即通过与几家国际企业联合再拆分的方式拥有生产CT的能力。赛诺威盛创立之初,就拣起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在跨学科研发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已经成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图像重建,再到图像显示、记录、存储全套系统级的自主研发。据悉,赛诺威盛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超过3000万,研发团队占到了公司员工总数的64%。
赛诺威盛总裁付诗农表示,CT设备研发技术门槛高,上万枚零件涉及十几万项专利,而且学科交叉度高,需要晶体材料、电子技术、构架技术、软件技术、物理工程等诸多领域的跨学科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为组建一支具备前沿技术与成熟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付诗农不仅网罗了国内影像行业一线技术精英,也寻找了大洋彼岸的合作者——美国埃默里大学放射医学及影像科学系教授、美国放射医学理事会认证医学物理学家唐向阳博士。
历时38个月,投资近1亿,赛诺威盛研发团队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成绩单——成功推出“精广角”系列CT。得益于在图像空间分辨率与孔径结构的双重突破,这款“精广角”CT设备堪称CT领域的“IMAX高清巨幕”。目前,赛诺威盛已经为“精广角”系列所采用的技术申请建立了系统级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
国产医疗设备进入三甲医院
与此同时,在国家鼓励优质国产医疗资源下沉的推动下,国产设备被三甲医院拒之门外的常态也开始改观。2014年进入临床试验以来,赛诺威盛“精广角”系列CT相继走进了北京协和医院、鄂尔多斯体检保健中心等各级卫生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检查超过20000多例患者,设备稳定性和图像质量得到了临床医院及病患的好评。
除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拳头产品”外,赛诺威盛还在围绕CT“做加法”。赛诺威盛开发的远程医疗系统,基于设备内嵌的云平台技术以及外挂的医生集团平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了没人会看片子的问题,同时还把影像专家链接起来,实现了异地快速准确的影像诊断,有效解决了患者异地就医的不便。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起步晚、研发能力弱,国产医疗器械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品牌尚有差距。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有些医疗设备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能与进口产品相媲美。
墙里开花墙外红,不仅是国内市场开始逐步接纳国产CT设备,甚至国外代理商也慕名而来。据悉,赛诺威盛已经拿到通往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精广角”系列CT通过TUV国际认证机构的针对IEC60601的第三版测试,预期2017年初取得欧盟CE认证。
赛诺威盛总裁付诗农表示,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国产,就为你买单,但会因你品质好、服务好、有价值而青睐你。赛诺威盛的目标是以“做加法”的理念,不断提升CT设备的附加值,做让用户信赖的CT专家。(
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