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学生上“校园e站”远程实验课。

长征火箭次级发动机。(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一股海边才能闻见的味道,飘散在延安科技馆里,这股味道来自全国各地新近捐赠的一批海洋标本。金秋时节,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前夕推出的“科普中国进延安”,将许多流行科普元素带进了这座西部古城,惠及各界民众。

给农民们放外国电影

崔志海种了三十年苹果,第一次见到这样剪苹果——一辆拖拉机缓缓从两列苹果树中穿过,拖拉机上的横杠站着左右四个人,他们手持长柄钳,剪掉苹果树的长枝。

这是一段美国果农劳动的视频。放电影的,是中国著名苹果栽培专家程存刚。这次科协年会科普活动,邀请他来给延安市宝塔区孔家沟村的果农讲课。

孔家沟全村都是专业果农,视频一放,下面的农民看得聚精会神,马上低声议论起来:“人家的果树是直杆子,咱们是圆的。”

程志刚连着放了好几段电影,外国的机器有的用旋转的胶条来疏花,有的用旋转的轮胎臂碎枝,这些机械化都是延安农民想象不到的。程志刚还告诉农民们一些苹果种植的新鲜做法。

崔志海的苹果因为个大质优,曾被送进中南海。崔志海说,科技对他很重要。比如说,前几年他剪掉了已经老去的苹果枝干,在恰当的技术指导下,老果树被改造成了新果树,还能再结四十年果子。

从1994年开始种苹果的李王明说,程志刚讲课中有一点启发了他:不要除草,而是留着杂草保持水土并烂在地里,几年后就能变出一层黑土。

此次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将7位果树专家请到延安,到各县讲课。另外,蔬菜、蜜蜂养殖、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还请来了十余位专家,堪称近年来延安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

千里之外教孩子做实验

延安中学新校区的实验室内,没有黑板也没有老师,两块电视屏幕和一个摄像头代替了老师。高二的学生们三人一组,在屏幕上老师的指导下,打开一个从上海运来的封装好的塑料盒,拿出试管、手套和不知什么用途的工具,一步步地分离出洋葱中的DNA。

“做实验前,我没想到DNA是絮状的,”做实验的学生吕佳兴告诉记者,他们最终把这些絮状物质变成可以戴在手上的手链,老师借此让他们体会DNA是链状结构。

中国科协与延安中学合作,开展了全国第一款远程教育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校园E站”。此次“科普中国进延安”活动中,记者观摩了他们的第一堂课。屏幕上现场引导的老师身在上海。除了生物实验,第二堂课是“电子纸互动艺术”,学生们要把像丝带一样的铜电路固定到电路板上,让LED发光显示图案。

“跟以前的实验课不同的是,老师之前没有告诉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引导我们观察。”学生冯雨雨说,“而且这是一次综合实验,老师指导的实验准备是化学课的内容,这种形式更吸引我。”

延安中学的通用技术老师葛妍君说,她们刚完成了课程的培训,实验内容很多样,她感觉这对老师是个挑战,基础知识和视野应该更加开阔。

延安中学校长同慧说:“校园e站”是中国科协援助延安中学建立的,几乎全部费用都由科协承担。除了STEM,机器人和航模也是延安中学想要改进教学的。他们期望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赶超其他强校。未来延安中学甚至可能引入数据分析技术,找出学生的知识弱项,有针对性地辅导。

在延安新区第一小学内,记者看到,“校园e站”的课程更丰富,各种电路、力学和化学实验,像是孩子们的玩耍。

鲸鱼和辽宁号来到黄土高原

走进延安科技馆里,可以看到中国科协组织沿海各省区为老区科技馆捐献的大量标本。除了各种奇特珍稀的贝类,甚至有一头小须鲸的标本,占据了馆内一大块空间。

而随科协活动而来的虚拟现实展览,更是让延安游客啧啧称奇。很多展品是刚刚研发的。比如“飞夺泸定桥”游戏,游客戴上VR眼镜,化身红军,手持的操纵杆,就是一柄能开火的步枪,要在枪林弹雨中走过能晃动的真实的吊桥,并向敌人射击。

还有一款“辽宁号上起飞指挥”的展示游戏,游客可以在甲板上随着提示摆出各种姿势,包括广为人知的“走你”,指挥大屏幕上的飞机。

此次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和陕西省科协还帮助延安市建设了20个科普e站,包括10个校园e站,5个乡村e站、5个社区e站,开展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志愿者培训。另外,科协还组织一批相关产业的领航协会与延安市基层协会合作对接;活动邀请著名院士、科学传播专家作青少年科普报告;活动还包括科普V视进延安、科普大篷车进延安、海洋科普进延安、水产科普进延安等等。其中,载人航天大队长等科技人物在延安作报告,受到公众热烈欢迎。(记者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