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常感到昏昏欲睡,也许是时候让我把森林搬进你的房间了。”站在一台跳跃着绿色火焰的黑色箱体前,小个子女生张迪似乎有着点石成金的魔法。

这是张迪的“黑科技”。她把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期间的微藻研究项目变成了创业项目——光合作用空气净化器(neoforest)。

让微藻吃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吐出氧气,全绿色无污染,听上去neoforest的逻辑简单又新奇,恰是眼下已经“厮杀”得昏天黑地的净化器市场中的一股清流。也正因如此,张迪获得了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二等奖。

近日,她带着自己的项目走进了天津大学的创业学院——宣怀学院进行路演,坐在台下的,除了海内外资深投资人和行业专家之外,还有宣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

“既是路演,也是一堂生动的创业课。”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施亮星说,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在做创业教育,应该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应着眼于育人,“首先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质,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也非常重要,要通过盘活教授们书柜里的专利,服务社会。”

“技术流”创业的短与长

张迪在白板上画了一张简单示意图,来演示绿藻如何从净化器的底部吸入二氧化碳,通过LED灯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呼出的氧气从顶部出风口释放到空气中,“每小时释放大约一升氧气,甚至你能在空气中闻到一股青草的清香。”

这项专利技术是张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她分析,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净化器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过滤式的,需要每3个月更换滤芯,后续成本较高,而且滤芯本身就是一种固体垃圾;另一种是静电吸附式,这往往会在室内形成一个大的静电场,“有人担心对健康会有一定影响。”

相比之下,这种完全通过藻类光合作用净化空气的方式,既不需要任何后续耗材,又能通过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氧气和水分,保持高质量的室内空气。

“如何保持藻类的活性?”“如果出差一段时间怎么办?”坐在现场的不少投资人对张迪的新技术很感兴趣,甚至有人称这项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净化器行业”。张迪说,自己有在美国为企业定制藻类空气净化器的工作经历,比如将一整面墙壁改装成绿色藻类净化墙,“我现在做的,是尽可能把复杂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让它能简单地走进每个人家里。”

中国EMBA精英荟会长、投资人童元明直接走到台上,俯身在净化器出风口闻了闻,对张迪提出了一连串意见:如定价是否合理,净化器的外观能否设计得更时尚,出风口的高度和角度能否设计得更符合空气力学原理,保证产生的氧气在室内快速循环起来等。随后他明确表示,“如果能再做一些改进,我愿意投。”

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中衡国际集团CEO吴苏则表示,更看好张迪和她的团队的潜力。

“你是典型的技术流创业,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但缺乏市场营销的经验。”宣怀学院创业导师、天津企道知行管理公司董事长金嘉轶直截了当地说,从技术到市场,其实有很长的路要走,空气净化器市场的产品已经非常饱和,建议再多研究客户需求,用自己的技术做出更符合用户口味的特色产品。

当日路演的另一个主角,是天津大学毕业生吴玉晓带来的创业项目:中科微声智能传感器。吴玉晓表示,作为中科院技术的输出企业,这项芯片传感器技术目前是中国第一,他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时间,给大家讲解这项全球顶尖的“黑科技”。

“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声音,有的人认为学生很多想法在市场上并没有实际需求。”施亮星说,这两支创业团队的思考很成熟,既看到市场本身的机会,也有新的科研成果,“都是把自己的硕士、博士论文拿来创业,甚至对行业有颠覆的可能,这就是明显优势。”他认为,这既是给在校师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创业课,同时回答了大家的关切,“是不是所有的学生创业团队都不接地气呢?事实上,像天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类以工程技术背景见长的学校,技术创业的特点很明显,是能够拿出一些新东西来的。”

施亮星坦言,学生创业团队最大的问题也往往在于做技术流,谈到的所有细节都是关于技术方面的,但投资人又不太懂;与此同时,学生团队最缺乏的是对市场的把控。宣怀学院这样的平台,在学校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对投资人来说,高校通过学科优势,派出专家进行评判并跟进,“帮忙把关看看到底是不是在忽悠”;另一方面,学校也在培育优质团队,“有学校做背书的项目,比你去市场上盲选更可信。”

创业教育:从找“标答”到找“不同”

这场路演的地点,就在天津大学一间普通的小教室里。这是宣怀学院的第一间临时教室,装修简单,墙上的创意涂鸦全是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成。

2015年年初,天津大学跟中科招商集团合作成立了天津大学宣怀学院,也叫中科招商创业学院。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

宣怀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方向的双学位,聘请了千名创新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从科技成果专利保护、成果转化到创业资金支持等一条龙服务,并设立了15个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总额高达33亿元。

“创新创业作为天津大学科技成果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把‘睡’在教授们书柜里的专利盘活。”施亮星举例说,天津大学每年的专利大概是2000多项,但是很多专利真正的社会价值并没有被发挥出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盘活它们,也希望学生创新创业跟专业结合,更有质量。宣怀学院也在搭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因为很多创意很难说是属于某一个专业,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和对接更多的高校资源来实现。”

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施亮星的理解是,企业家要具有洞察机会的能力,能把新的想法、新的发明转变为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商业价值,“我们的教授把新的想法和专利,用于发表论文、评职称,作为一种晋升的通道,却没变成商业价值。”而如果把新的观念,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拓展,而是尽快在社会上产生价值,创造就业、创造财富,为提升人类福祉做出贡献,也是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高校最重要的是培育人,要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要能分析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怎么产生新的产品,“比如uber和滴滴,没有一辆出租车,却完全颠覆整个出租车行业,这就是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胜出。”

施亮星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考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做对了一件事——找对了标准答案;而创新创业,是要找一个不同的答案,“你要洞察到机会,弄一个别人没弄过的东西出来。”(记者 胡春艳)

森林搬进房间 盘活“睡”在教授书柜里的专利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