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谭嘉因(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办学理念和内部管理对于许多高校来讲,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二级机构(学院)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这是未来争创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牵涉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改变问题,难度和压力都很大,这需要学校的管理机构放权。社会要还权于大学,大学要还权于学术,教育要还权于学生。

已经先后六次被评为全球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是大学高等教育的领跑者。那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和借鉴呢?24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关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新角色”的研讨会上,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谭嘉因院长和徐岩副院长接受了科技日报的采访。

“Can do”“敢做”

“Can do”是科大的精神,翻译成中文就是敢做。 这种办学理念下,创新的文化就会得到释放。

谭嘉因院长认为,一个创新的文化就是不要怕失败,只要你的用心是好的,失败是正常的,不可能什么都成功,这一点是科大不同的地方,Can do,什么东西都敢做。“而且我们可以没有许多条条框框,不需要这个审批那个审批。我们给很多机会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只要有一个idea,我们就会给予鼓励,鼓励他们尝试,允许失败。”他说。

得益于香港有这样的一个宽松的环境,政府一般不干预,一些自负盈亏的课程,大学自己来做。因为关系到你学院的学术声誉的问题,政府会信任你,有损声誉的事儿大学不会做的,政府不会来干预你这个行那个不行,政府也不懂哪个好,哪个不好。“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就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徐岩副院长说。

徐岩当商学院副院长已经好多年了,他们每次讨论要不要开一个新课程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要经过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讨论。基本上有人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大家事后讨论一下就开始做了。很多课程的设置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而在国内的大学里,很少有这样宽松的氛围,人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一点小事都要经过几级政府的审批。因此,大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要还权于大学,大学要还权于学术,教育要还权于学生。

大学还权于学术的核心在于二级机构(学院)要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比如,学院要承担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聘请教师由学院决定,因为学院对于学科的了解更深入。教育还权于学生是要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真正学习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这些都需要制度的保证。

多元化与国际化

据谭嘉因院长介绍,香港科大商学院有12所研究发展中心。卓越的研究实力不但备受全球学术界肯定,同时亦为区内市场注入新思维。学院共有12门本科主修科,共逾3000名本科学员,来自35个国家。本科课程与超过120间伙伴学校合作,网络跨越全球27个国家,为学员提供海外学习机会,汲取亚洲营商知识,扩阔环球商业视野。

“因为我们讲课是用英文,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是从全世界找的,讲课用英文来讲。”谭嘉因院长说。他强调的是科大商学院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拥有逾140位教授,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种族背景,为学员创造国际化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发挥多元创新思维。

徐岩副院长特别提到了学院的一个本科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四年,其中一年在香港,一年在意大利,一年在美国,最后一年随便选。“这样的话,这个学生四年期间,到了三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他出来以后国际化视野非常非常开阔,这科是我们第一个自负盈亏的本科课程,类似的课程我们有很多。”他说。

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化还表现在聘请教授上。徐岩说:“我们都是全球搜索,一定找最好的教授过来,给我们学生上课。所以现在的课程很受同学们欢迎,他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正因为香港科大是亚洲的第一平台,你去请那些世界级教授,他才愿意来,你是三流的学校他过来会觉得很丢脸。我是来挣钱的吗?科大请他,觉得是一个荣耀。”

同时,他还认为,商学院不应当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还应当是一个制造知识的地方,所以科大一直对研究非常的在意。“上MBA的EMBA也要看,有许多教授在全球最顶尖的杂志里面发表过论述,这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科大商学院很强调研究。此外,还有一个国际化体现在我们的学生从不同的国家来,我们的学生男女比例协调,强调多元化。”他说。

传授的是创新思路

徐岩院长认为,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没有什么专门的创新。比如大数据,它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过去数据量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大家看不到它的价值,现在数据量到了一定程度,演算方法也变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所以,我在讲创新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讲一些关键方面的思路和管理上的新方法、新思维、新概念。比如说,我讲的一个重点课程。其中,重要的一个模块是讲开放型创新,现在的企业或者一个机构,包括一个大学也一样,不能只靠内部的资源,现在在互联网时代下,全球的资源都可以被你利用。”

徐岩院长的创新课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被列入顶级大学——伯克利商学院的案例课,说的是华为的开放性的创新框架。华为自己有7万多名研究人员,但是做电子通信方面的全球的教授学者加起来可能700万都不止。所以,华为现在就是跟全球的差不多30个国家、200多所大学的最顶尖的教授来合作,包括有两位是诺贝尔获奖者。这样做的结果是,华为要解决什么问题,全球的教授都在为他们服务,这就是一个开放型创新的模式。“这种思路可以用在任何的一个场合,包括我们现在的大学课程,我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的方法。”徐岩说。

谭嘉因院长认为,香港科大商学院的另一个创新是,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MBA班里有一个聚集点,就是学生读完MBA三年之后,在工作的时候可以人均拿多少工资。这是评比香港科大商学院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商学院的一个增值。(记者 刘艳)

争创“双一流” 香港科大带来哪些启示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