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发射平台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五”发射平台设计人员李道平,在控制室按下“前进”键,“长五”活动发射平台以4米/分的速度驶向发射区,到达发射工位时,发射台前端“限位传感器”触发,活动发射平台停下来,完成一次定位。

这时,驾驶室内的李道平发现活动发射平台与定位点之间有10毫米的距离,他启动“二次定位”功能,先前进15毫米,再后退10毫米,定位点分毫不差。

怎样实现如此精准的定位呢?“长五”活动发射平台由16台电机控制对应的8对轮组,承载“大吨位”的平台实现平行轨道匀速运行、圆弧形轨道上差速运行。要让定位精准到毫米级,主要靠两个功能。活动发射平台设计人员吴孟强介绍:“一个是一次定位,另一个是二次定位。一次定位能让平台行走到发射工位时,触发‘前端限位传感器’,使速度由4米/分降为0。当一次定位精度不够时,二次定位能让活动发射平台在轨道上,按照10、15、20、25毫米4个档前后微动,实现毫米级定位。”

3D打印芯级主承力件 减重3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利用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技术成功实现了长征五号钛合金芯级捆绑支座试验件的快速研制,这是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技术首次在大型主承力部段关键构件上的应用。

捆绑支座为运载火箭主承力构件,综合力学性能要求高,目前主要采用加工性能较好的高强钢,用锻造再机加的方式成形。不过,这一传统加工方式材料去除量大、加工周期长。

面对新型号减重的迫切需求,一院211厂提出采用具有更高比强度的钛合金材料,利用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工艺,实现捆绑支座的整体成形。

经过系统工艺研究,试制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成分、组织性能、表面质量及内部质量等各类检测,整体综合性能达到锻件水平,且较原设计减重30%。

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技术,不仅实现了难加工金属材料的快速成形,同时还为箭体主承力部段的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品的试制成功,对拓展3D打印技术在箭体结构制造领域的应用、丰富大型难加工金属结构件研制技术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周庆军)

整流罩给卫星信号开“全景式天窗”

在役火箭的整流罩都是金属铝结构,卫星装在里面无法与外界通讯,必须在整流罩上开个口,用其他透波材料打个“补丁”,保持卫星与地面通讯畅通。

不过,长征五号火箭整流罩创新性采用全透波结构,原来的“小补丁”变成了整个整流罩,就像给卫星信号开了“全景式天窗”。

一院长征五号火箭结构设计副主任设计师戴政介绍,长征五号火箭整流罩直径5.2米,透波材料的泡沫层厚度只有近30毫米,全整流罩厚度必须控制精准,才能保证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给生产带来了大难题,戴政比喻说,泡沫结构要在两个模具中填充成型,生产时,就好比要在两个摞起来的大勺子中填充奶油,要保证奶油厚度一致,两个勺子间间距控制必须精准,否则成型后的产品就不合格,为此,生产车间进行了几个月的攻关才完成生产,这也换来了卫星的高质量通讯。(张娟娟)

身怀绝技!长征五号科技创新大盘点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