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5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突破20吨”“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这一项项“亮瞎眼”的特色,让长征五号成为继长征七号之后我国又一型明星火箭。

11月3日,随着长征五号华丽升空,幕后的技术支撑单位也进入大众视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我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副总指挥单位,在这次任务中发挥测控通信系统和元器件研制的核心作用,承担了大量关键器件的研制和保障任务。

布下测控 “风筝线”

如果用风筝来比喻航天器,测控系统就是控制航天器的风筝线。

在长征五号火箭入轨过程中,中国电科通过陆上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系统,从不同维度编织了一条覆盖海、陆、空的通信测控网,对长征五号实现全面覆盖的测控通信,为火箭顺利发射、卫星在轨测控及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保证。

火箭点火升空的背后,中国电科的测控系统不断接收和发送指令,接收遥测、数传信息,测速、测距和跟踪测角……这条看不见的“风筝线”,精准地控制火箭按照预定飞行轨迹进入太空。

打造数据传输“搬运工”

从点火起飞到飞行器入轨全过程,对运载火箭进行姿态及轨道信息监测,这是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的关键。此次任务中,完成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准确传递给指挥中心的“关键先生”,是由中国电科研制生产的天基测量设备。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新一代箭载测量设备,在长征五号上首次应用。它装在火箭二级仪器舱,能接收火箭平台发送的姿态及轨道信息,具有测控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实时性强等一系列优点。”中国电科总师柴霖说。

记者了解到,箭载遥测数据可通过中继卫星传送给指挥控制中心,为指挥控制中心对火箭飞行情况进行研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大大增加火箭飞行测量数据获取的时间长度和可靠性。

自主可控的安全“大脑”

发射画面需要经过全程全时数据传输和处理,最终发送到显示终端,为工作人员的指挥判定提供依据。这一切要依靠中国电科研发的测控中心计算机系统。

测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如同大脑,掌控着整个任务周期数据的发送、接收和处理工作。在长征五号任务中,中国电科主要承担了文昌发射场指控中心计算机、显示系统和发射场场区图像通信系统建设。

同时,中国电科使用国产化软硬件设备替代以往的进口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桌面终端、存储等。尤其是用自主可控的麒麟操作系统替代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随之改变的还有用户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国产化设备和软件组成的系统在后台强有力地保障任务执行。

布满火箭全身的“血管”与“神经”

在长征五号任务中,中国电科承担了数千只元器件科研任务。作为电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元器件就像“神经”一样,布满火箭全身。同时,中国电科研制的各类线缆如同“血管”,连接着各个电子设备,确保各种信息在设备之间可靠、稳定地传输。

“中国电科提供的导线系列产品用于发动机主电缆供电系统中,为发动机的稳定工作提供了保障。”中国电科元器件总师葛雄浩说。中国电科还针对航天器、空间飞行器的高温区域,特别研制了可承受800℃高温的导线。该导线在满足火箭发射空间环境要求的同时,消除了传统高温导线防护工艺带来的空间和重量问题。(王雪姣)(记者 唐婷 付毅飞)

中国电科助力长征五号智慧腾飞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