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但其也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尤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最。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全球成果转化都存在‘死亡之谷’,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11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G20)企业创新论坛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才让在主旨发言时说。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增长乏力的关键时期。而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经济在历次重大危机后要走出困境、实现复苏,根本动力源自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创造新产业、增加新产品、推动新就业,才能逐步消除危机。因此,创新成为此次与会者的共识。
急需打通科技创新链条
“我国应用技术研究存在断档问题,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才让说,我国科技创新基础力量较强,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却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才让分析,应用技术研发风险高,而我国缺乏专门承担应用技术研发的独立机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建在企业或机构内部,技术成果产权不清、技术扩散和转移能力较弱;此外,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跨行业的平台性技术、新兴领域技术等,单一企业难以承担,技术转移与扩散的壁垒极高,也严重阻碍技术的推广应用。
才让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畅的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通科技创新链条,各创新主体之间要协同合作。”才让说,谁愿意去“啃硬骨头”,谁去“坐冷板凳”,这是一个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资本和用户协同解决的难题。
要营造宽容的人才环境
“每一项科学成就首先就是人的成就,科学史研究先驱乔治·萨顿的话,印证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说,成功的创新要把知识变成产品、要有更多的科技知识供给,这需要更多卓越的工程师以及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还需更多风险投资家,以促使科技专家和企业家携手并进,催生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创新型企业,如微软、苹果,以及中国的华为、阿里等。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教育过去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个性化和创造性重视不够,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个模子的。这种方式一定要改变,要让年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潜力得到最大的释放。”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说。
徐井宏表示,他时常在想,当今社会对于奇才、怪才有多大的容忍程度,乔布斯如果生活在中国能否被接受,马云如果是呆在国企又将会是怎样,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凝聚和汇集。
的确,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中国创业创新要做重要调整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更多人才和企业家要超越为了创富而创业、创新,而是为兴趣、理想、责任和担当而创业、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出自己的亚当史密斯,出自己的青霉素。”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说。
强化自主创新 横跨“死亡谷”
此前,对先进技术,我国采用引进拿来,用市场和资源去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如今“超级蛙跳”前行模式已一去不复返。
才让表示,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众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产品、技术和装备,以及引领变革的新技术、新材料,还是要以自主创新为主。
“要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培育一批专门机构,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转化,以跨越从成果到应用的‘死亡谷’。”才让建议,可借鉴德国佛朗霍夫协会、硅谷等的经验,通过政府规划设立,采用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培育新型产业,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记者 付丽丽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