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北京、湖北、甘肃》日前在北京发布。据《报告》显示,北京等三地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为8.41%。即每100个15~69岁居民中,仅有不足9人具备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为20.11%、5.85%和24.27%,其中,基本知识水平低是导致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为了解现阶段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的组织领导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兰州大学等完成了三省(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从北京、湖北、甘肃3省(市)选取15~69岁常住居民3128人。

从基本理念有关问题回答看,北京三地绝大部分居民已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且城乡居民没有明显差异,但普遍对环境与健康之间复杂关系认知不足,如没有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就不会有影响、不存在“零风险”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仅27.84%、22.01%。另外,居民普遍了解自我防护以及预防的重要性,但自身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进而维护健康的参与意识不强。

从基本知识有关问题回答看,居民对空气、水、辐射、铅污染等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有关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低于30%;居民对雾霾防护、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行为知识掌握仍然相对较低,正确回答率低于30%。其中,城市居民的正确回答率,对雾霾防护和预防铅污染行为知识等的掌握程度均高于农村居民。

从基本技能有关问题回答看,城乡居民对信息获取渠道上的认知没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城乡居民普遍掌握了信息获取、应对突发事件、投诉和维权的简单技能和尝试,但对信息理解的正确回答率,以及具体操作细节,城市居民都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报告》还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低加大了社会治理成本。居民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并具有强烈风险感知,但局限于表面认知,知识储备、理性认识不足,不利于个体保护环境、维护健康行为的养成,既增加个体健康风险进而加重社会疾病负担,也妨碍风险交流。

此外,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任务艰巨。农村、女性、低学历、高年龄段人群素养水平整体较低,与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宣教科普投入力度、覆盖率和可及程度等有关,即便是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高学历、低年龄段居民,其基本健康知识也是明显“短板”。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但在重度雾霾时,北京等城市的大街上,依然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在跳广场舞;在粉尘排放较多的车间里,工人没有戴口罩等防护工具……

《报告》称,基本知识的不足必然影响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提高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营造保护环境、促进健康的社会风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大力推进环境与健康普及传播工作,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把环境与健康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引导新闻媒体设立环境与健康有关的科普类专栏、频道等;鼓励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等开展环境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将整体提升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纳入环境保护重要议事日程,把监测和评估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作为“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常规工作,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素养提升目标和措施。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北京、湖北、甘肃3省(市)的9个市/区、18个乡镇/街道、36个村/居委会。调查按照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案,对各关键环节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问卷应答率100%,问卷有效率99.2%,问卷填写漏项率、逻辑错误率均低于5%。(记者 李禾)

北京等三地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低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