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去德国看“K展”——世界最大的塑胶展会,顺便见识了清新的空气和透亮的莱茵河水,都在预料之中。真正有点儿文化冲击的是:在德国,高调的口号居然真的在执行;神奇的广告居然不是吹牛。

“K展”主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张广告牌:德国人用二氧化碳做出了一种新塑料“Cardyon”,生产它无碳排放,甚至能做到“负碳排放”。不禁寻思:这是实验室的雏形吗?是企业赔钱赚吆喝吗?

实际上,用Cardyon造的沙发和床垫今年就要上市。是有纯利润的,而非政府补贴。温室气体变塑料的厂址就在离展馆不远的多马根,二氧化碳从一家邻居工厂买来。

“我们最近才找到办法将二氧化碳转变为高价值的塑料。二氧化碳分子很懒,不跟其他分子反应。但我们研发出一种特殊的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参与化合。”德国科思创公司的CEO唐佩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参与研发的科学家告诉记者:这项不可思议的化工科技,倒没有“我发现啦”的灵光时刻,而是投入1500万欧元,研发几十年,一步步摸索出合适的催化剂的。

“二氧化碳做原料”甚至被德国政府专门褒扬,但科思创公司似乎只把它当作研发例行工作。科思创公司有一个目标:2025年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这个目标不是政府或者公众制定的,是科思创自己定的,还拟了执行计划。现在,科思创80%的研发经费都投给可持续发展。比如去年环球飞行没用一滴油的“阳光动力号”,科思创就是主赞助商,提供了飞机用的新材料,二氧化碳塑料也趁机得以实验。

科思创公司的前身是拜耳材料,一年前刚挂起新招牌,算是老牌新公司。在“K展”上,公司展出的材料都是新玩意儿:扔进洗衣机一涮就干净的人造革、柔软的贴身感应器、碳纤维混塑料造的自行车、更长更坚固却更轻的风车叶片、能注射进建筑框架造房子的泡沫、3d打印的运动鞋底,即使大鲨鱼奥尼尔踩着奋力起跳也不会有丝毫变形……展品五花八门,一个共同点是让观众联想到简单和洁净,而非化学反应器、烟囱或废液池。

科思创“冲破极限”搞创新的动力,或许根植于德国人对低碳的迷恋。就拿德国人对电动汽车的热情来说,明明是材料展,很多德国公司却重点陈列电动车、车框、电池和零件,表现新材料如何应用于电动车。科技日报记者甚至被德国同行逮着,采访中国人对电动车的看法。

科思创公司展台的焦点也是一辆塑料车(50年前世界上第一辆全塑料汽车也是它家做的,但这一次科思创是瞄准了市场)——整个车头和车尾,一点儿金属也没用,力、光、声、电功能全由塑料担纲,既轻,也有新特性,比如全透明的车头没盲点。德国公司的本事是无需豪言壮语,请你看实物。

让人吃惊的,是科思创公司甚至有强度足够充当轮毂的塑料;有能3D打印出车身的新型塑料线材。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尚无法比肩。(记者 高博)

二氧化碳变塑料,看德国人怎么玩“负碳”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