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自习室,每位研究生的实验台上都摆放着一本褐红色封皮的实验记录本。在首页的“使用准则”上,这本实验记录本被定义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献”,研究生记录时必须严格按照9条准则详细、准确记录。

“是否能让别人看过之后能还原你的实验过程和思路,是判断你的记录本做得好不好的一道标杆。”今年9月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张小雨告诉记者。

实验记录必须可溯源

“实验记录本要写明实验目的、材料、方法及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和得到的结论和讨论结果。”在今年九月生科院本科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必修课上,长江学者、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严建兵教授手把手指导,希望“从娃娃抓起”,让其中大部分即将走上科研道路的大四学生养成规范的学术习惯。

而研究生们对待这本“小红本”就更不敢马虎。在作物遗传和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个研究团队中,形成了以各导师为“队长”的“稽查分队,”少则半年,多则每月一次,在组内研究生互查的基础上,导师亲自上阵,检查实验记录本。

记者随手翻阅了一本研究生新生的实验记录本,就发现张启发院士检查实验记录本时留下的建议:“每次实验的材料要写清楚。”落款时间是9月16日,距离研究生开学才过半月。

“要求实验记录必须可溯源。”一位研究生新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导师非常重视实验记录规范,一旦在不定期抽查中发现不符规范的实验记录,“后果很严重”,必须接受实验室延期毕业的不成文规定。

抽查只是一种督促手段,更多的还是要靠研究生的自觉。水稻组的金冀就在师兄的建议下认真学习了熊立仲教授义务开设的《实验记录本书写规范》讲座。

“这让我更加端正了做科研应有的态度。”他说。

不要把学术的大厦建在沙滩上

“做好实验记录可以从源头预防学术不端行为。”9月18日,张启发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课上强调,规范的实验记录本是面对他人检举学术不端行为的“一手证据”。

“学术规范八字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追求卓越。”他说。

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大会上,张启发也曾强调,“实事求是”是从事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实验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做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就怎么样表述,要的是真实。“追求卓越”是说做科学研究的目标。科研是为了追求真理,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不仅是为了混毕业、混职称、混饭碗。搞学术要实事求是、打好基础、注重细节,不要“将学术的大厦建在沙滩上”。

在实验室,每个研究生的实验记录本都有一个编号,从他们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陪伴着他们完整走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每本写完了“凭号续领”。

“实验记录是最基础的,所有的科研成果都离不卡实验记录。”见识过同组的博士生师姐记完的整整四大本实验记录本的张小雨感叹道:“实验记录有如大厦的奠基石,地基打好了,论文的‘大厦’自然水到渠成。”

学术规范治理体系像交通法规

“你觉得‘抄袭’和‘剽窃’有区别么?”张小雨反问记者。

这一对在语义上相近的词儿,在学术规范上的解读相差甚大。“剽窃是指论文研究结论中涉及到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研究结论中雷同部分,无法提供明确的实验记录作为支撑材料的,是属于小偷的行为;而抄袭则是指除结论之外,论文其他部分出现他人研究成果未注明出处的。是借了东西忘打招呼。”张小雨同时说明,“学校针对这些不同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有明确的界定,视情节轻重有不同程度的处罚。”

“就像交通法规一样,制定得很详细,可操作性非常强。”他补充说道。

据了解,华中农大于2015年被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列为全国11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案例教学试点单位之一。作为湖北省和全国农林类唯一入选试点高校,学校为切实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除了研究生科研记录检查制度之外,从2014年以来陆续修订颁布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实施条例》《华中农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暂行办法》《华中农业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细则》等制度。

这些制度明确了在课题研究、职称评定、项目评审、成果鉴定、论文发表、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等方面的学术责任与法律责任,详细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列举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及分别针对研究生、导师和教职工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细则,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保障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引导学校学术活动追求卓越的科学价值理念和科学行为规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术活动健康持续发展,初步构成了对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体系。(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王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