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初雪,令上月末的北京,气温骤降。然而,在北京会议中心,气氛却十分热烈。上百家国内技术型企业,在两天的时间里,以自身在“互联网+交通”领域的创新技术,激烈角逐“2016千方杯·中国互联网交通运输融合创业大赛”的决赛资格。

驾驶员在行驶途中不再有违规操作,电动汽车充电不用充电桩用手机、超重超限车辆也不再用人工突击检查……

这,便是“互联网+运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新奇。显然,交通方式正悄然被一张“天地合一”网络覆盖,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聪明。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表示,加快行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的升级,构建天地合一的“互联网+运输+互联网”的垂直产业链,更好地促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是大赛所致力的目标。

比人更靠谱的“驾驶监督员”

与好车相比,拥有良好的驾驶习惯非常难得,而有一个时刻监督你的“人”更难得。

“这个‘人’不一定是你的爱人或者秘书,技术可以比她们更有效。”径卫视觉(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说。

打个大哈欠、眼睛酸痛揉一揉、低头看手机……每当驾驶者出现有违安全驾驶要求的行为时,加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驾驶员疲劳监控主机”,将迅速对司机进行人脸识别和疲劳数据分析,并将报告显示在后台管理的监控平台上。

车距过近、并线不打灯、急左转弯……此时,加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路面前向ADAS+云平台”,将迅速上传行车录像,进行急刹车、急减速以及高速过弯等提醒。

由径卫视觉(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这套“驾驶员在途风控系统”,在交通双创大赛决赛资格战中胜出后,为众多风投所追捧。

“驾驶员在途风控系统”是一种什么技术?

王波告诉记者,这一系统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判断司机疲劳驾驶,视线偏离路面,车道偏离,前向碰撞等状态,结合司机驾驶行为如急加速、急减速、高速过弯预警等技术,为驾驶员,尤其是物流企业在途安全服务,并基于网联平台沉淀的精准行为大数据,提供安全管理培训以及业绩考核等服务,为未来的智能驾驶提供参考云数据服务。

“比如,一个司机有边驾驶边抽烟的习惯,这个司机的行为便会进入网联平台的大数据,今后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安全培训。”王波说。

凭借研发的这套“驾驶员在途风控系统”,王波和其团队于2012年成立了径卫视觉(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迄今已为物流企业安装几千台,产品运营里程近5亿公里。

那么这个系统的实际效果如何?

“自成为径卫视觉(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后,主动安全技术使宁波危化客户的事故率下降了50%以上,今年1到7月份,65辆车累计行驶了2511221公里,赔付案例为0。” 王波告诉记者。只要将所有的驾车习惯,路途中遇到的障碍,编入“驾驶员在途风控系统”这张安全网,驾驶将会更安全。

给车充电找手机不找桩

大赛前20强中,鼎木清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免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无限充电”项目十分火爆,总经理石木旺不时被不少企业负责人包围。因为他们带来的技术,戳中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痛点。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一直受制于充电桩少和充电时间长的短板,几乎每位电动汽车车主都有这样的担忧,即每天开车都要掐着电量,生怕车子开着开着忽然没电了,且又找不到充电的地方。而“免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无限充电”项目,则让电动汽车车主没了这样的顾虑。

“无线充电项目在电站建设、实际使用、后期维护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石木旺告诉记者。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埋入地下,采取密封安装与无接触使用,可在雨雪天气下使用并提高了可靠性。此外无线充电不仅简化充电流程,还可以配合网络进行无人化管理,将来更可以配合自动驾驶与车联网。

“最让车主期待的还有,无线充电可实现车辆行驶的中途补电,增加续航里程,减少电池配置。这样,车主就不再会有开车掐电量的尴尬了。” 石木旺说。

那么,无线充电是依据什么原理?与互联网的关系又是什么?

石木旺向记者解释道,无线充电依靠的是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空气气隙进行能量传输的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一般采用近场耦合技术实现电能在空气气隙中传播,送电线圈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量,磁力线穿过送电线圈后又转换为电能。

“这个技术与互联网的关系,则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充电网系统。” 石木旺说,“免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无限充电”项目已完成前期技术开发和实车应用测试,正在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推广。今后,给电动汽车充电,不用建充电桩,而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搞定。

“软”“硬”两手去除用车麻烦

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形态。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同比增加了162%。预计在2020年,将有500万左右的保有量。

但就目前而言,“里程焦虑症”尚未根治的电动汽车,其发展依然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桩少,好用的不容易找,好不容找到一个,车开到地儿却因充电标准不统一,充不了……直击电动汽车行业这些痛点,互联网公司起家的深圳市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多的是从“软”处着手。此次大赛中,它凭借“电动汽车充电智能运营平台”项目挤进20强,并摘得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奖”。

聚电网络副总经理王庆华告诉记者,他们的发展经历了从软(件)到硬(件)的过程。最早的时候,公司开发了一款集充电桩的查询、预约、监控、充/断电、结算支付等于一体的APP。通过在传统充电桩植入嵌入式芯片,后台就可监控充电桩的状态,并控制充电桩的开关,电流输入输出,设置过流和过充保护,并对充电桩的使用进行实时的反馈。为了兼容市场大多数主流车型,他们还研发了国内第一款特斯拉充电的转化插头。

不过,“仅有一个APP不叫运营。”王庆华说,他们很快发现,市面上的充电桩不够多,已有的一些充电桩还无法使用这套软件,并不具备智能化基础。“就好比我们开发出了安卓系统,结果却发现用手机的人少不说,为数不多的手机还都是大哥大。” 聚电CEO贾雪峰说。

为此,他们决定“软硬兼施”:生产、建设充电桩。11月25日,由聚电与北京荟聚中心携手打造的北京荟聚中心地下停车场的大型公共充电站首批55个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该充电站规划建设158根充电桩,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

贾雪峰说,可以把聚电理解为一家“自己设计操作系统+自己生产手机的”电信运营商,公司可以提供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运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矫阳 姜靖)

中国技术串起“天地合一”交通网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