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要占用周末时间,对于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启动仪式的邀请,中国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秘书长蔡矛还是一口应承下来。

蔡矛从事科学教育30余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人关注科学教育,让更多孩子喜欢上科学。”她说。

“科学教育一直是弱势,”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这句话蔡矛说了好几遍。

“不过,最近有不少好消息。” 蔡矛说,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两学年累计参加20次,满分20分。学生参加活动分数,中考时计入物理、生物(化学)科目原始成绩。她认为,这对加强科学教育应该能起到推动作用。

无奈:科学课几十年一直是“副课”

从最早的《常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然》,再到如今的《科学》,中国的科学教育课本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本世纪初,教学改革中提出‘重视探究’,科学这门课其实最适合探究。科学教育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但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蔡矛多少有些无奈,“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不考试就不被重视,但我们又反对将科学课相关内容列入应试范围。”

与此同时,“一提素质教育,大家想到的首先是音体美,科学很少进入视野。”蔡矛说。

21世纪初,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必须开设科学课,不允许分科。“但是,只有浙江等少数省份坚持到现在。”蔡矛说,“因为很多省份的中考并非统考,各市、县的科学教育程度不一,但物理、化学等学科又是中考的内容,所以就很难坚持。”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不少中小学,科学课程始终“副课”,课时量不达标,常常被主课挤占。

另外,科学老师的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现象突出,有些学校甚至让讲不好其他课的老师教科学。蔡矛说,其实,科学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除了书本知识,备课时还要准备实验器材,在相当“热闹”的课堂上,还要有更好的掌控力。

“本世纪初,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高峰时有六七十所院校开了这个专业,但相对于庞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这个数量还是太少。所以科学老师一般课时量大,任务重,无法潜心琢磨教学方法。”蔡矛分析。

课程标准如同“宪法”,对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课的课程标准依然沿用着十几年前的老版本。“新教改实施后,别的学科的新课标都通过并实施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科学课的新课标一直没有通过。”蔡矛说。

据了解,现在各地用着不同的科学课教材,有的课本还存在科学错误。

在蔡矛看来,很多科学课只是知识的拼盘,这章是物理,那章是化学,没有贯穿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而我们理想中的科学课,不仅要教孩子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科学思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值得高兴的是,记者得知,几经修改的科学课新课标或将于不久后出台。

求解:让科学课也成“核心”

“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这是近年来很多专家的呼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是其中一位。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美、英、法、德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科学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并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

美国有全国统一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提出了从幼儿园至高中连续的科学教育框架;英国也早就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法国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计划;德国将科学和语文、数学并列为三门小学核心课程。

关于这一点,著名科普作家张开逊研究员有很多重要的分析和建议——我国应尽快将小学科学课列为核心课程,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从课时、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并出台科学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国家标准,保障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间的有序衔接与发展。

“同时,要加快学校科学教育改革步伐。”孙云晓说,应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师资培养、评价标准等多方面,深化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

转变:科学教育如何更科学

“科学教育迫切需要课堂、家长及社会的通力协作。”蔡矛说。

据了解,《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应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立足主流前沿科学领域,采用实验探究、动手制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实施。活动项目设计要聚焦科学实践主题,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避免成为单一的生产、劳动技能型活动。学生自主选课到资源单位去上和资源单位送课到校两种方式实施,费用全部由财政支付。

尽管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科学课,而且动用了中考这个指挥棒,但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无疑是一种科学教育的正确姿势。

孙云晓说,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正是启蒙于童年时代。父亲用纸人在玻璃板下跳舞给他做摩擦生电的实验,让儿童时代的陈佳洱感到新奇,也引导他走向研究科学的道路。

“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变化。”蔡矛说。

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创·造大赛就是蔡矛说的一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届大赛主题为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于1月14日正式启动。通过情境创设,希望推动青少年发现身边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意思。

“科学教育事关国家长远竞争力。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一个科技媒体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个举火把的人,希望能照亮周边的人,让大家看到火把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起来,火把就越来越亮。”大赛组委会主任、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说。(记者 操秀英 张盖伦)

“科学实践20分”能否让科学教育不再弱势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