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名字略显古怪,但如果今天你还没听说过“慕课”,那确实有些Out了。从2012年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元年”算起,慕课已走过5年的历程。随着质量的提升以及科技元素的丰富,慕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网红”。
整体:质与量的双丰收
Class Central是一家国外第三方慕课导航网站,该平台聚合了大量国际知名大学的优秀公开课。据该机构近日发布的调研显示,2012年至今全球MOOC课程数量呈现上升态势。2012年慕课数量不足千门,而截至2016年总数已达6850门,注册学生突破5800万。
同时,课程分布也相对均衡。上述研报显示,占比最大的是经管类课程(16.8%),最小的是数学类课程(4.09%),其余工程类(6.11%)、艺术设计类(6.73%),编程类(7.44%)、医疗和健康类(8.27%)等占比差异不大。
“MOOC均衡分布的课程,实际上给教育者设计课程体系提供了很多选项。”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茂松表示,早期慕课平台多是计算机背景,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并不局限于计算机,均衡发展意味着展示更多的课程,比如通识类教育。
慕课平台不断引入业内重量级“大咖”。以2016年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为例,在慕课平台Coursera上,可以看到“神经网络之父”、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希尔顿(Geoffrey Hinton)讲授机器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在孙茂松看来,学生上完课不仅能拿到学分,而且在就业市场上的薪酬至少要翻一倍。
小而美的“微”字头开始走红
在早期,进入慕课平台,课程多是独立存在,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把课程进行“打捆”,把几门课汇成一个小体系,推出了“微专业”。通常只有4、5门课,每门课可能是32学时,甚至是16学时,方便学生迅速掌握一门学科的入门常识。
以慕课平台edX为例,它推出了一种新的慕课形式——XSeries,每门XSeries涵盖2—4门传统大学课程内容。此外,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推出互联网工商管理微专业,由八门课组成,授课内容包括经济通识、公司金融、创业等,完成全部课程可获得认证证书。
除了“微专业”,还有“微学位”。通常是慕课平台与企业合作完成,偏向职业培训方向。慕课平台Udacity与美国电讯企业AT&T合作,后者为培养潜在人才,开设Web前端/后端开发、数据分析、IOS开发等5门计算机相关微学位项目。
Udacity同时还与Google、Facebook等巨头企业合作,研发出“纳米学位”(Nanodegree),该模式与有 IT 人才需求的科技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为企业输送人才。去年,Udacity进入中国,与滴滴出行、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合作进行课程共建,学员完成平台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就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
VR、大数据、人工智能齐上阵
伴随着前沿技术的进步,去年VR、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也开始应用在慕课教学上。
去年,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推出了全球首门VR课程——清华—伯克利学院张林教授主讲的《应用信息论基础》。
人工智能开始充当“虚拟助教”。2016年的春季学期,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的Ashok Goel教授请来了一位新“助教”——Jill Wastson。Jill在线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可直到5个月后,才有学生猜疑助教的真实“身份”。而且。Jill很“称职”,答案的正确率可达到97%。
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利用大数据分析慕课学员的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教研提供动态的数据支持。”孙茂松认为,慕课平台可自动记录每位学生的行为,通过海量的“学习大数据”就可以分析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学习者行为等等,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记者 许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