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起航离开青岛母港。(张旭东/新华社)

出征前工作人员对“蛟龙“号进行维护保养。(图片来源: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月6日,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从青岛起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科考之旅。这将是“蛟龙”号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

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6日从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起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即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全国20多家单位150多名队员参加,按照安排,航次分三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洋脊、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

摸清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

这次“蛟龙”号下到海底观察,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海底是什么样,对于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评估这条洋中脊上的资源潜力非常有帮助。

本航次的一大亮点,是我国首次利用“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下潜作业,将利用其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进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调查和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流体等样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状况和成矿潜力。

“过去对西北印度洋洋中脊的科学调查,均是基于科考船平台进行,属于雾里看花,这次‘蛟龙’号下到海底观察,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海底是什么样,对于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评估这条洋中脊上的资源潜力非常有帮助。”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表示,此次“蛟龙”号的参与,期望有更多科学发现。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调查部副主任杨耀民告诉记者,对“蛟龙”号即将要前往的区域,我国从2012年开始做了四个航次、五个航段、100多天的调查,科研人员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采集,对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也有了初步了解。尽管如此,上述航次均基于大洋常规调查手段,缺少超短基线定位和其他高精度高分辨的数据资料,对热液区的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认识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区域深入开展资源评价和相关科学研究。因此,亟须载人深潜器对已发现的热液区和热液异常区开展相关调查,验证已往航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评估该区域的资源潜力、提高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水平。

同时,本航次将在南海开展前沿科学调查研究和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任务。

探访超深渊生物群落

使用“蛟龙”号搭载科研人员亲临超深渊海底近距离观察研究,高精度定点取样和原位多参数探测,获取高质量的物种样品和现场观察资料。

近年来,随着深渊探测技术屏障被逐步突破,深渊科学正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中蕴含重大突破的最新前沿领域。

2016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雅浦海沟开展下潜作业,这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浦海沟位于雅浦海脊和雅浦群岛东侧,系统十分复杂,具有典型的超深渊环境。

超深渊带是地球生物圈当中位置最深的地方,位于大洋中6000米水深以下,也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虽然超深渊带仅占全球海底面积的1%至2%,却是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以及极端环境生态系统的最佳对象之一。

超深渊带大多分布于各大海沟底部,处于“洋陆板块俯冲带”。雅浦海沟内有低温流体和冷泉生物群落,是研究超深渊冷泉生物群落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和生命过程的理想场所。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使用“蛟龙”号搭载科研人员亲临超深渊海底近距离观察研究,高精度定点取样和原位多参数探测,获取高质量的物种样品和现场观察资料,因而在研究手段上是重大创新。

“选择雅浦海沟作为研究海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生物资源价值。”刘峰说,为进一步完善“蛟龙”号的开放应用机制,本航次的特点之一是任务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973计划项目,还包括大洋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中科院先导计划项目,将在去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航次任务来源,依托“蛟龙”号大深度作业优势,将继续在全球深渊的代表性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科学考察工作,以期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深渊探测资料,进一步促进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引领我国深渊探测技术的发展。

迎来试验性应用“收官”航次

这是“蛟龙”号最后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之后将迎来“大修”,技术升级后的潜水器将搭乘新的支持母船,转入业务化运营阶段。

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于2013年至2016年开展了3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并在2015年3月正式入驻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自2013年转入试验性应用以来,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都留下了“蛟龙”号的身影,作业覆盖深海海沟、海盆、洋中脊等典型区域,在载人深海勘查与精细作业取样方面有独到优势。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航次总指挥于洪军介绍说,与以往相比,本航次是“蛟龙”号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除完成科学调查任务外,本航次还需进一步提高“蛟龙”号作业效能,完善应用管理机制,锤炼海上作业及维护保障技术队伍,为业务化应用做好充分准备。

于洪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蛟龙”号最后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之后将迎来大修,转入业务化运营阶段。他解释说,所谓“大修”,实则是潜水器将转入技术升级阶段,升级后的潜水器将搭乘新的支持母船,以期在今后业务化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蛟龙”号出征当天,“龙”家族的另外两名成员——“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家”中为其“践行”。

“三龙”是我国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深海的“利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深海运载器。

“三龙”同住一“家”,但目前还不能实现同船探索深海奥秘,这是因为现今的“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无法满足它们同时出海需求。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新的潜水器母船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3月交付使用。新船建成后,将具备条件使“三龙”同船探深海。将来到达目标作业海区后,可利用船载设备和“潜龙一号”进行地形地貌等基础调查,再利用“海龙二号”和“蛟龙”号进行精细调查,“三龙”协同作业,取长补短。(记者 陈瑜)

“蛟龙”再出海 首探西北印度洋秘密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