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市场上的蔬果食材也是愈发多样。如今,我们很难再体会苏轼写下“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时的心情了。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冬季北方人的厨房里也有了各种鲜嫩的反季蔬果,让餐桌变得五彩缤纷。不过,在多样丰足之下,人们隐隐有些担忧,听说反季蔬果都打激素?听说反季蔬果农残超标?听说反季蔬果根本没营养?究竟这反季蔬果我们该不该选呢?今天就让营养师来为你把握方向。
一、反季蔬果“金贵”还是仅贵
但凡物品,皆以稀为贵。反季蔬果在这时令不合绝大多数蔬果生长的秋冬季上市,价格自然也就显得尤为金贵。但在这高昂价格的背后又生出不少事端,一旦这些反季蔬果出现质量问题时,它们就会倍受诟病。这不,当有人指出反季蔬果都是大棚种植,全靠激素和农药催熟长大时,人们难免会质疑和愤慨,从而拒绝购买。
其实,反季蔬果并不全是大棚种植。在气候温暖的南方沿海城市,可以常年向北方内陆地区运输新鲜蔬果。一些特别耐储藏的蔬果如苹果、梨、柑橘、蒜薹、白菜、洋葱等,完全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储存,确保全年供应。尽管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有部分的水分、水溶性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流失,但并不意味着食用安全性会因此降低。
其次,即便是大棚种植的蔬果,也不一定意味着农残必然超标。只要菜农们依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和用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就不会出现农残超标的问题。事实上,国家抽检结果也显示,大棚蔬果农残超标现象并不比自然田中生长的蔬果严重。说到底,直接决定蔬果农残是否超标的,并非是大棚种植,而是取决于所施用农药的种类、用量,以及降解时间长短(指末次施用农药到上市售卖的时间)。想要降低农残,就要提高菜农们的科学种菜意识,加强国家管控才是王道。退一万步讲,即便您真的担心大棚蔬果农残超标,买回家后您可以采用“通风晾晒、小苏打水浸泡、流水清洗、沸水焯烫”等方式,去除80%以上的农药残留。
至于“激素”问题,更是无稽之谈。用于促进蔬果生长繁殖的“激素”即植物生长调节剂,被称为植物激素。这东西完全是针对植物开发研制的,对人类的生长发育根本不起任何调节或影响。前些年盛传的“催熟香蕉导致儿童性早熟”、“膨大剂水果导致儿童性早熟”也早已被医学和营业学界辟谣。
二、应季反季如何抉择
如果真要将应季蔬果和反季蔬果放在一起抉择,我自然还是支持您选择应季蔬果。首先,应季蔬果多产于本地,运输保存成本低,价格优惠,也不会因为长途运输导致过多营养损失。其次,反季蔬果的生长、储存条件毕竟比不上应季蔬果,即便是本地大棚菜,也无法享受到春夏两季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因而在口感、香味和营养成分的囤积上肯定略逊一筹。譬如,大棚西红柿的含糖量就低于自然生长的西红柿,大棚黄瓜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也会有所降低。
其实,对待反季蔬果我们应保持平常心,在自然条件无法让我们吃到新鲜蔬果的秋冬,能有反季蔬果作为人体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亦是幸事一件。无论反季、应季,合理烹饪,巧去农残,多样搭配,才是健康饮食的真谛。正所谓“应季诚可贵,反季价更高,若为营养好,二者皆可挑。”
(作者:王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健康时报》、《医食参考》、《家庭医生》等多家健康营养杂志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