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种群至少需要多大的面积,才能维持长期生存?《自然》杂志旗下网络期刊《科学报告》8日刊发的论文《实测研究:大熊猫最小区域要求》认为,114.7平方公里是最小区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戴强和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志松、研究员张泽钧等人利用大熊猫分布位点(包括粪便和觅食踪迹),计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栖息地面积为114.7平方公里。“这意味着生存在小于这个面积的大熊猫种群难以长期存活。”杨志松表示。

论文所有数据都来自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野生大熊猫种群原本分布在中国华南、华东大部以及缅甸和越南的北部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增加,现有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侧6个彼此分隔的山系内。

论文用有关大熊猫出没的数据集(包括粪便、脚印和觅食踪迹),计算了四川省5个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最小区域;这5个地区的大熊猫占野外大熊猫总数的74%以上。

“除了收集大熊猫粪便参数,还必须考虑坡度、温度、植被等因子。因为野生大熊猫不仅对食物源挑剔,还对森林特别依赖。比如它食用的竹子是要长在森林下的,不然它就不会去食用。但又不是所有的森林大熊猫都乐意前往。这些因子,都要以参数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中。”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戴强称,他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模型,从模型中便可得出哪些地方适合大熊猫栖息,对比栖息地大小与大熊猫族群的关系,进而分析出大熊猫栖息地的最小区域。最小区域面积是计算得来的,但还不能说“完全准确”。

从最近10年来看,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从大熊猫的繁衍和长期存活来看,栖息地的破碎化还是相当严重的。根据研究,中国的大、小相岭山系,栖息地破碎化比较严重,“栖息地破碎化,会让大熊猫种群隔离。”研究人员称,隔离的小种群,必然会导致近亲繁殖,最终导致遗传衰退。“如果栖息地偏小,大熊猫的生存质量就会下降,也不利于种群保护。所以恢复大熊猫走廊是很有必要的。”(钟合)

野生大熊猫最小栖息地:114.7平方公里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