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旧金山7月15日电(记者马丹)目前全球每年平均有两个脊椎动物物种消失,人们普遍认为这一速度暂时未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但美国和墨西哥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这种看法忽视了动物种群数量急速减少的趋势、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及负面影响。
美国研究人员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说,地球可能正在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其规模之大是自大约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未曾有过的。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显示,约41%的两栖动物物种和26%的哺乳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合作的最新研究重点调查了日趋减少的动物种群数量及其地理分布,从这个角度探究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绘制了2.76万个脊椎动物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它们占地球脊椎动物物种总量约一半。研究人员还分析了177个数据较详尽的哺乳动物物种在1990年至2015年间种群数量减少的情况。
物种地理分布范围缩小被视为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指征。研究发现,2.76万个脊椎动物物种中超过30%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在缩减。177个哺乳动物物种都丧失了30%以上的分布范围,其中逾4成丧失的分布范围超过80%。
论文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鲁道夫·德佐说,尽管一些物种仍在地球某个地方存在,但它们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正急剧减少,这是全球大规模物种灭绝的一个证据。
研究人员强调,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不仅意味着生物多样性遭严重破坏,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连锁反应。人类可能将无法再享有生态系统发挥的某些重要功能,比如蜜蜂为作物授粉、害虫防治、湿地的净水功能等。此外,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精密生态网络一旦被破坏将使生态系统复原能力降低,使物种基因库所含信息减少,这将使物种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生存能力降低。
研究人员还说,物种和种群的消失及栖息地丧失与过度开采、生物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过量增长和过度消费,人类应对此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