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故事】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一生与大海结缘,坚守海洋装备事业时近一个甲子。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科技部为他破了例
我国的载人深潜项目最初是在1992年提出的。当时,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报告,希望开始研制载人深潜器。这一项目的论证过程,整整持续了10年。
徐芑南未能在工作岗位上等到项目通过的那一天。1996年,60岁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
由于长期在科研岗位的忘我付出,退休前徐芑南的身体已经严重报警:他患有先天性“心肌桥”,一天曾查出心脏早搏一万多次;他的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如今这只眼睛的视网膜已经脱落;他还有高血压,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
退休后,徐芑南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与夫人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也借机开始调养身体。
2001年,载人深潜器项目峰回路转,得以初步通过。这个消息让徐芑南激动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为项目建设提提意见,做些顾问工作。因为,尽管徐芑南有着多年项目总师的经验,但按国家“863”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年龄不应超过55岁的要求,他已超龄太多。
但徐芑南意想不到的是,科技部专门为他破了例。
“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2002年6月的一个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的电话,“你担任过多个潜水器的总设计师,科技部领导对你比较熟悉,是总师的最佳人选。”
这个结果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徐芑南便进入702所工作。38年的职业生涯里,从行车指挥、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他都是行家;无人、载人,有缆、无缆……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他都参与过设计制造。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反对,徐芑南很快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蛟龙号”,正是从这个项目中诞生的。
不断探求中国“新深度”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缤纷想象。不过,真实的大洋深处不仅漆黑一片,而且水压巨大,7000米深的水压高达700个大气压,而我们日常做饭用的高压锅的压力也才两个大气压,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2002年起,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组成的科研攻关队伍,大胆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顺利完成了潜水器的设计、总装建造和水池试验。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下海实验,已是73岁高龄的徐芑南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上船时,他随身携带的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即便如此,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10天,剩下的时间,他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此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一年一个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下潜,都为“蛟龙号”带来一场技术革新。全球领先的近底自动航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等功能,让这条“中国龙”在深海遨游。
2012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终于挺进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下潜至7062米,至今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2013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后,徐芑南也没有功成身退,他仍然担任702所的技术顾问,每天准时上班,在所里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已是81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
开启海底宝库大门
万米载人深潜有多难?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徐芑南就此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课。
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水覆盖,海底世界富饶而又辽阔,亟待人类去探索。目前,拥有能下探到6000米深度以上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只有5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这5个国家中,只有中国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7000米。
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共三人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第一次是在1960年,美国的海军中尉唐·沃尔什和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驾驶“的里亚斯特号”,实现人类首次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16米处。不过,他们是去进行探险的,停留不到20分钟,海底荡起的淤泥都没散尽,照片也没拍成一张,就上来了。
另一次是在2012年,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8米处。他是想下去拍电影的,但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也是什么也没做成就返回了水面。
虽然海底资源丰富,但不同深度、不同地区的资源大相径庭。“蛟龙号”是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能在海洋深处开展多种科研与勘测活动,可为我们揭开大洋深处的面纱,告诉我们关于生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诸多秘密。
比如,最早的生命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演化的?这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者与之相似的环境就可能获得相关的线索,深海热液喷口正是这样一个环境。“蛟龙号”的出现,让中国科学家开始涉足这一国际前沿。
“总之,深海蕴含着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蛟龙号’将带我们进入这座宝库。”徐芑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