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吸收一个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得用从地球到太阳那么厚的铅层。绝大部分中微子会穿过地球,扬长而去,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中微子会被吸收。——曹俊
人物百科:
曹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2年12月生于湖南常德。1993年在武汉大学获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直线加速器实验室获博士后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参与费米实验室的中微子振荡实验。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获亚太物理学会“杨振宁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集体”(排名第二),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集体”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评选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称号,2015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集体”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自2003底开始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任大亚湾项目副经理,先后负责物理与软件系统、中心探测器系统和物理分析工作。在实验设计阶段负责物理与软件,完成了模拟软件开发、探测器设计模拟、本底模拟、误差估算、物理灵敏度分析等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方案。在建设阶段负责中心探测器的设计与建造,完成了中心探测器的概念设计与工程设计,负责完成了液体闪烁体的生产。领导大亚湾实验的物理分析,是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发现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及多个国内年度十大科技新闻。2012年起任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共同发言人;合作提出利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量质量顺序的设想,担任论文通讯作者。担任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常务副经理和国际合作组副发言人。共发表SCI文章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