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目光却定格在浩瀚无垠的天际;成长于贫寒艰苦的环境,双手却撑起璀璨闪耀的星空。心系国家,中华辉耀;深耕大地,群星闪耀;纵横天际,探索新知;通识博雅,涵泳人生。天文学家张钰哲用他的一生告诉世人,无论星移斗转,银汉斜横,都会有一批人因热爱而探索更美的世界,因执着而开拓未知的领域。

张钰哲,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他开创并领导了我国多个天文学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世界同行对他的成就极为重视和尊崇,为了表彰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

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留下了许多的“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是他发现并命名为“中华”的;1941年,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的;他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张钰哲取得这些成就并不奇怪。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艰难的生活环境磨练出了他坚毅顽强的性格。1919年,他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考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开始探索广袤而神秘的天空。

西南师范大学版六年级语文课本里,有篇名叫《中华星》的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1928年的一个夜晚,赴美国留学的张钰哲像往常一样,站在芝加哥大学天文台观测室的天文望远镜前,凝神观察。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紧紧盯在一个光点上:啊!一颗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他惊喜万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美国行星中心”的承认。依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就叫它‘中华星’吧!”张钰哲坚定地说。

1929年夏,张钰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从此,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一心投入到祖国天文科学事业的怀抱中。

1937年8月11日,张钰哲测得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日全食进入新疆,经甘肃、陕西、湖北、江西,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后来,经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证实,张钰哲率先测报的1941年9月21日在我国出现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1941年9月21日9时30分,全球瞩目的日全食初亏终于出现了。这次日食现象,历时3分钟,与张钰哲所预测的情况完全吻合。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考察进修。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在张钰哲的努力下,紫金山天文台发展得很快,不仅添置和修复了许多大型天文设备,还开拓了新的领域。他倾注心血,花去4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先进的南京天文仪器厂、南京天文仪器设备制造厂。他亲率同行自制和引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仪器,使紫金山天文台名享四海。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半个多世纪中,他又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在它们当中,有81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命名。张钰哲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追星六十载,一心系“中华”。1990年10月,发行的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张钰哲:追星六十载,一心系“中华”

图文简介

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目光却定格在浩瀚无垠的天际;成长于贫寒艰苦的环境,双手却撑起璀璨闪耀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