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报国赤诚,耄耋之年奔波劳心。为了“强国”,她投身国防科研。她一身正气,她淡泊名利,她是敢做敢言的“何先生”,人们曾经送给她一个称号——“中国的居里夫人”,而她的丈夫正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她就是核物理学家——何泽慧。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出生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苏州市。1932年,何泽慧从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何泽慧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后来,何泽慧又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4月8日,何泽慧与钱三强结为夫妇。他们在居里实验室对原子核裂变做深入的研究。1946年下半年,钱三强与何泽慧用核乳胶发现了铀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1946年11月22日,何泽慧发现了第一个四分叉径迹事例;1947年2月发现第二个四分裂事例。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分析,1947年初,他们正式发表研究成果:原子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以及对铀核三分裂原理的解释。尤其是《论铀核三分裂的机制》一文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世界核物理研究领域的一次地震。他们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在巴黎国际快讯会议宣布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上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尽管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就,这对“中国的居里夫妇”毅然决定回国,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物理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何泽慧自投入核物理和两弹一星的研究,便始终处于科研的第一线。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主持开展了制备原子核乳胶的研究课题。原子核乳胶是4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核探测技术,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极其简陋的设备下,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自力更生,自己摸索,终于在1956 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以“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即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到1957年,终于使我国在当时成为少数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

1956年以后,何泽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全面负责领导了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并配合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先是围绕我国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造了几台不同类型的慢中子谱仪和其他实验设备,考虑到核武器研制的下一步需要,她又着手筹划快中子物理和轻核反应方面的实验工作。经过何泽慧带领团队的不断努力,使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子核数据测量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全国的中子计量提供了一个牢靠的基准。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何泽慧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宇宙线研究保驾护航、引导方向。在何泽慧的发起和推动下,1977年,高能所以前的宇宙线研究室在西藏甘巴拉山上建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5500米)的核乳胶室。在何泽慧的支持领导下,她主导发展中国的高空科学气球系统,为我国开展空间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建立了必要的空间运载手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和发放科学气球的国家之一。她培养出我国第一个气球工程博士,第一批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博士。为尽快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何泽慧提倡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努力发展新的生长点。

晚年的何泽慧保持着年轻时的利落,直到暮年仍坚持工作。在卸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后,作为学界前辈,何泽慧心系科研,退而不休,她仍旧指导培养研究生,与中青年科研人员研讨问题,不辞辛劳参加在外地举办的学术会议,继续关心着中国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非凡家世育雏凤,科研生涯齐比翼。言传身教勉后学,风姿高雅永流传。在百年的历史风浪中,无论命运卷舒开合,何泽慧始终求真、率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2011年6月,何泽慧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生命光华,如清新的芳荷,香远益清,永远润泽着这个时代与后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何泽慧:言传身教勉后学,风姿高雅永流传

图文简介

青年时代报国赤诚,耄耋之年奔波劳心。为了“强国”,她投身国防科研。她一身正气,她淡泊名利,她是敢做敢言的“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