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为,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专家,国防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总工程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晶体管化军用载波机和多种型号的军用和民用计算机。晚年潜心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发展中文信息处理(主要是汉语理解)的总体规划,并在组织和参与跨学科的基础性应用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

1917年8月30日,陈力为出生于山西省洪桐县。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赴英国通用电器公司实习深造。归国后,他历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南京有线电厂技术科长、成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总工程师、北京四机部第15研究所总工程师、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总工程师等职。

陈力为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有众多创举: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国产12路晶体管载波机,开创了晶体管载波机国产化之先河;他长期主持军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突破了8项关键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投产了七个型号的机器,满足了国防尖端工程的急需,为航天测控技术和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陈力为在科研及生产中,非常重视质量及可靠性。他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主持通用计算机的开发工作时,组织大家为设计和加工的每道工序制定保证质量的严格措施,并对班组长以上的干部进行可靠性理论培训。研究所从而树立了“大家讲质量”的好风气,研制产品的可靠性越上了新台阶,圆满地完成了国防工程的多项任务,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晚年的陈力为把目光投向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他于1980年主持修订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GB2312-80国家标准。这个标准的制订和推行,使中国避免了由于缺乏统一的汉字内码而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造成的混乱局面,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他还主持制订了《信息用汉语分词规范》国家标准,为我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17年8月30日,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专家陈力为出生

图文简介

1917年8月30日,陈力为出生于山西省洪桐县。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赴英国通用电器公司实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