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熊大闰,1938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中学教员,祖父为我国最早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其母也出身大家,外祖父为清末举人。受家庭的熏陶,熊大闰自小喜爱阅读,中学时便阅读了大量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人的著作。在中小学时,他最爱的科目是数学,尤其是几何学,这为他后来从事天文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6年,熊大闰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进入大学的熊大闰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第一次发觉世界上有那么多精妙的学问等着他去学习。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大量书籍,整整六年都没有回过家,连北京周边的十三陵和八达岭也没去游玩过。
1960年,原物理专业改为天体物理专业,由此熊大闰走上了天文研究的道路。两年后,他被分配到我国天文事业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熊大闰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期间,为我国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他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计算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鉴于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与脉动稳定性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成就,熊大闰先后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回答青少年最需要什么品质才能走向科学的道路时,他这样回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适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持之以恒地刻苦努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