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4月30日,时逸之出生于山西省晋城。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省长,西安市委书记处书记,西安市市长,中共西北局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党组书记、院长等职务。
时逸之为推进西北分院的工作顺利开展做了大量工作。时逸之到西北分院工作之初,便找了许多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促膝谈心,掌握情况。很快,他领导的西北分院就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要求,制定出了工作宗旨、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使西北分院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担任西北分院领导后,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到各研究所,到科研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和问题。时逸之积极地召开会议,充分听取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的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以和为贵”,“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不要用针尖对麦芒的眼光盯着别人”的原则。从而缓和了领导之间以及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团结,达到了上下一心,形成了共同为科技事业发展奋斗的良好氛围。
时逸之大力支持科研工作,身体力行,亲自到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下乡蹲点,总结水土保持经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问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同志们在陇东、陕北、晋北一带开展工作,他们运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生产队当年增产,并从中取得科学资料;有的总结梯田布局和建设经验,并从技术上带动生产队修好梯田;有的做出了简易的农林牧发展规划。
他以院为家,以身作则,尊重科技人员,发展科技事业。他在任的这一时期,使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发展科技事业的历史出现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324”工程(研究卫星系列微型计算机)、“112”工程(研究人造卫星遥测遥感设备)等一大批中国科学院为国家承担的重点项目在西北地区筹建起来,为中国攀登科学高峰和国防建设乃至“两弹一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时逸之被科技人员和机关职工称为“科研单位的好领导!”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