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启铿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8岁。

陆启铿先生1927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51年7月,由华罗庚先生推荐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备处,曾任数学所常务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务委员。

作为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亲传弟子,陆启铿凭借自己的执着和禀赋,在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国际一流的数学家。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表论文《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建立了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1966年提出了常曲率的有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被称为“陆启铿猜想”;70年代指出物理上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丛的联络的关系,证明杨振宁的规范场的积分定义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80年代以来,提出一个系统的方法,可具体地构造非紧对称空间的热核。

陆启铿的代表作有《多复变函数引理》《典型流形与典型域》等,其相关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域”、“陆启铿定理”、“陆启铿不变量”和“陆启铿常数”。著名的“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在国际上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至今仍为多复变的研究热点;“陆启铿定理”领先西方同行近20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同时,他还是我国数学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由他率先指出的规范场理论和纤维丛联络论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广泛影响。

陆启铿一生满载荣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首届“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他培养了国内第一支多复变领域的研究队伍,他的多名学生当选为院士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陆启铿为人正直、公正,治学严谨,身残志坚。虽然在幼年时因患骨髓灰质炎导致终生双腿残疾,但他从不以身残而自弱,用拐杖撑起了不平凡的数学人生。他淡泊名利,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一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2015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启铿先生逝世

图文简介

作为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亲传弟子,陆启铿凭借自己的执着和禀赋,在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国际一流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