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1906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福建省常乐市。他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他之前,我国的鸟类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学校连教材都是用的国外的版本。而在郑作新院士半个世纪的努力下,中国鸟类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处于我国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他还编纂了《大学动物学实验教程》(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普通生物学》(1938)等教材,为下一代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作新从小聪敏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时就连续跳级,中学毕业时他才15岁。由于不到大学入学年龄,经学校再三推荐才被允许参加考试。结果,他以优秀的成绩顺利被福建协和大学破例录取,成为该校年纪最小的大学生。在用三年半修完大学四年的课程后,郑作新考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在那里他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还被授予了Sigma Xi金钥匙奖——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他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发表在德国较高水平的学术刊物Zeitschift fu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上。虽然留在美国发展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是郑作新毅然选择了回国。这其中有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
初到密歇根大学,图书馆里丰富的书籍大大开阔了郑作新的眼界。特别是鸟类展览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标本,不同的鸟起飞、跳跃、鸣叫的样子都是那样逼真。其中有一面展示墙,上面整理汇集了一些中国常见的鸟类,都标注有明确的名称,他把那些鸟的名字、科属、形态特征都记下来,甚至还为这些鸟画了素描草图,不断和自己脑海里的那些家乡的鸟的形象进行比对。这些让他积累了不少对鸟类直观的认识。后来在展览厅里,郑作新看到一只红腹锦鸡,他认出这是中国特有的鸡种,产自秦岭,陕西宝鸡县即以它命名。但是标注上却写着:该鸡由瑞典学者林耐于1758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名。明明是中国的鸡却是被外国人发现并命名,这件事情刺痛了郑作新的神经,他下定决心转向研究中国的鸟类,以防止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于是在婉拒了几所美国大学的聘请后,郑作新于1930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受聘于母校协和大学,历任教授、院长等职。教学期间,开始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考察,1941年发表了《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受到当时世界生物学界的重视。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自行研究编纂的全国性鸟类名录,其中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912亚种,合计1999种和亚种,不但超过从前外国人撰写中国鸟类共1031种和亚种的数目,而且还做了不少改错订正工作。同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有着开拓性影响。
此后的时间里,郑作新没有停止鸟类研究的步伐,他写了《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主编出版了《中国经济鸟类志》、编写了英文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等,对中国鸟类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