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听诺奖得主讲述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

新华社记者王宾、陈聪、余晓洁

进入11月,北京迎来一轮降温,然而国家会议中心却人气爆棚。为期3天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此举行,10位生命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出席会议并作特邀发言。66个分论坛,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各领域——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感染与免疫、细胞成像等。

现场有很多听众。专业的、非专业的,没有座位就站着听甚至席地而坐。他们渴望了解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近距离聆听诺奖得主们的智慧之声。

 

大卫·巴尔的摩:基因疗法将像IT技术一样改变人类

 

“随着一幅幅基因图谱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谜团浮出水面。新问题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生命科学需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共同探索答案,而这正是现代科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发现“癌症病毒和癌细胞物质之间的互动机制”,美国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197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应中国科协邀请,巴尔的摩担任本次大会共同主席并作特邀报告。

在接受采访时,巴尔的摩表示,基因疗法是攻克人类病症、改善人类生活的有力工具,发展潜力巨大。“基因疗法可以攻克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遗传缺陷造成的众多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罹患遗传疾病的儿童,取得了令人震惊的疗效。可以说,基于基因的治疗手段将改变未来世界。”巴尔的摩说。

在谈到哪个生命科学领域将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并对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时,巴尔的摩指出:“基于基因的一系列治疗方法,将像IT技术改变全球人类生活那样,在未来极大地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他同时表示,由于基因疗法的长期安全性还不为人类全部掌握,因而治疗实践应采取谨慎态度。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认识细胞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机制

 

“大家不要因为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就认为我是一个化学家。确切地说,我是一个结构生物学家。”接受采访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微笑着给中国记者一个轻松的开场白。

2009年,拉马克里希南与阿达·尤纳斯和托马斯·施泰茨凭借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拉马克里希南爵士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以微观研究生命,以宏观放眼未来。”拉马克里希南为此次大会带来以电子显微镜研究分子结构的科学方法的最新成果——观察到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终止机制。他表示,这一研究方式开创性地让人类了解到细胞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机制,应用前景广阔。

拉马克里希南认为,近年来中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呈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态势。他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国顶尖高校科学成果发表质优量大。中国政府对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投入正在逐渐收到成效,国内研究环境对全球人才有着强大吸引力,潜力看好。

“耐心和长远眼光必不可少。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关注,不能追求短期效果。”拉马克里希南特别提醒中国同行。

 

阿达·约纳特因:解开细胞“蛋白质工厂”之谜

 

2009年,与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因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女性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也应邀参会。三位科学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贡献,被评价为解开了细胞“蛋白质工厂”之谜。

约纳特因是历史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科学家,而上一次问鼎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是在近半个世纪以前。

满头银发、神采奕奕,年过古稀的阿达·约纳特因给精英云集的生命科学大会带来了女性声音和优雅之美。

“在当今医药和生态学领域,不可降解抗生素代谢物的传播是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对于核糖体结构特点的研究可以让人们研制出无污染的可降解药品,从而保护环境,维持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约纳特因说。

坚韧勤奋、勇于创新的约纳特因,1970年参与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现任职于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在与中国学生交流中,她鼓励年轻人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胜不骄败不馁,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

 

 

听诺奖得主讲述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

图文简介

题:听诺奖得主讲述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 约纳特因是历史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科学家,而上一次问鼎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是在近半个世纪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