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十分清贫,只能靠兄辈抚养。

1918年,17岁的童第周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虽然童第周很努力,但是依旧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各科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童第周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一遍又一遍地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很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到高三期末考试,童第周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1923年,已经毕业一年的童第周参加了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考试,都没有考上,于是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做特别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1930年,28岁的童第周,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自己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同学们谁也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轰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

1934年,童第周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年底回到中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他还继续着胚胎学研究工作。要研究胚胎学,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为了弄这些设备,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童第周在镇上的旧货摊上见到了一架显微镜,于是他返回家中拉着夫人出门,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旧货摊,老板要价6万块,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晚上,他们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老板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终于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或者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且常常停电,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就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童第周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实验。

1950年,童第周受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1955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

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童第周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9年3月6日,在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病逝于北京。

童第周小传

图文简介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十分清贫,只能靠兄辈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