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胡喆、孔祥鑫)患者拿起一颗感冒药大小的“胶囊”,在医生的鼓励下随水一同服下。不到一分钟,这颗“胶囊”在患者的胃里开始“变身”,伸出自己的“三头六臂”大显神通。
此时,透过发光灯管、磁定位芯片和探头,我们的“胶囊”开始对胃里进行巡视,很快就锁定了病灶的位置--拍照、取证、图像回传。大功告成之后,这颗“胶囊”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顺着肠道自然排出体外,结束了这场神奇之旅。此时医生看了看表,前后仅用时一刻钟。
22日,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分论坛上,来自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的生物医学机器人教授保罗·达里奥向现场的专家学者和科技迷们,讲述了这个略带科幻色彩的故事。故事当中的主角,便是他提到的这颗神奇的“胶囊”。
别看它外观与常见的感冒胶囊并无二致,却是个标准的医用胶囊机器人。通过胶囊机器人来完成内镜检查,患者不用再像接受传统内镜检查那样“谈镜色变”,忍受不适和痛苦。
保罗·达里奥介绍:胶囊机器人的检查效果丝毫不输给传统内镜,且操作十分简单,使用起来方便、卫生,交叉感染可能性很低,患者体验更胜一筹。
“胶囊机器人虽小,但‘肚子’里却藏着300多个元件,包含100多项技术专利。” 参与这项技术研发的郇丹丹博士告诉记者,胶囊机器人让胃部检查变得可控。患者只需吞下一颗普通胶囊药物大小的机器人,就能把隐藏在患者胃里的病灶全方位展示出来。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研发胶囊内镜机器人并投入临床使用的国家。自主研发生产的胶囊内镜产品,成本3000-5000元,易于被患者接受。目前国产胶囊内镜机器人技术已在中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和200多家体检中心应用。
目前,胶囊内镜机器人检查项目还没有纳入医保,几千元的检查费仍是摆在许多患者面前的一道门槛。对此,郇丹丹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下降以后,会相应下调胶囊内镜使用的费用。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让医生克服人类能力的局限性,从而使更多患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蠕虫”机器人、“章鱼脚”机器人、牵引按摩机器人纷纷亮相……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或即将被运用到医疗卫生事业当中。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常务副主任王广志认为,机器人就如同医生的“第三只手”,借助它们能使操作更加准确、微创、稳定,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