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稻作学之父”,他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他从事稻作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40年,他的科学精神与科研成就一直勉励和感染着众人。他就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丁颖。

1888年11月25日,丁颖出生在广东省高州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学时便立下“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志向。从广东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9年的留学生活,并获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士学位,是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学生。即便身在国外,但他科学救国的信念从未改变。

学成归国后,丁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农业科学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在中国稻作科学史上创下多个第一。1926年,他在广州东郊的田间发现野生稻;1927年,他一边执教,一边潜心研究,并筹建南路稻作育种场,是我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他选育的“中山1号”(野生稻与农家种杂交出的优良新品种),实现了世界上野生稻与栽培稻基因转移成功的先例;10余年间,丁颖在他的稻作试验场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尤其是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这个新株系提高了水稻品质和产量,轰动东南亚稻作科学界。在当时鲜有人研究的栽培稻起源的问题上,丁颖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颖发表的《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这些经典之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始终秉承无私奉献、潜心科研的精神,系统研究了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问题。“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丁颖教授的名言,不论是水稻栽培或者育种试验,他都亲力亲为,下田劳作。

在生活中,丁颖也是个朴素亲切的人,他的学生们都称他为“丁师傅”,而不是“丁教授”。在同事或朋友遇到困难时,他宁可自己勤俭节约,也要尽力帮助。

丁颖这种勇于探索、恪尽职守的科学家品质,“矢志为民、务实求真、身教以德、敬业乐群”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后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64年10月14日,著名农业科学家丁颖逝世

图文简介

他是“中国稻作学之父”,他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他从事稻作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40年,他的科学精神与科研成就一直勉励和感染着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