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8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这并非痴人说梦,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明确透露,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在此之前,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等多位专家也已经公开确认,我国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开展相关实验,并在2022年前后发射实验舱,完成我国整个空间站的建造。
届时,我国在1992年确立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空间站阶段,就走到了“第三步”,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那么,在这最后一步到来之前,中国载人工程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中国航天人在冲刺空间站目标时还将做哪些准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事实上,从一些官方公开披露的航天规划和型号发射计划,就能看清一二,比如正在太空中运行的天宫二号,需要验证推进剂补加等任务,未来要发射的货运飞船,还将验证太空物资补给等任务。这些都是空间站建成之前需要做的技术储备。
今年9月15日,我国发射成功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其任务目标是展开空间应用试验、太空中期驻留验证、推进剂补加等。这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
大约一个月后,神舟十一号也将进入太空与之会合,届时神舟十一号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重点开展人在太空的中期驻留试验。
这将是我国第二次天地往返运输应用性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进入空间站阶段之前,最后一次飞船的应用性飞行,更进一步说,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肩负着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其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后,将开展各项试验,其目的是对改进型载人飞船功能做进一步验证,为后续载人深空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而当神舟十一号返回之后,“天宫二号”则继续驻留太空,等待第一艘货运飞船即天舟一号的到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天舟货运飞船将主要为空间站补给物资,包括推进剂、航天员生活消耗品、空间科研设施设备、空间站维修备品备份等。
按照周建平的说法,我国计划建造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舱,将于2018年前后送入轨道。
雷凡培透露,执行这一运载任务的,就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根据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的消息,长征五号已于9月1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在完成一系列装配和测试工作后,将于今年11月择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首次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院士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长征五号将会把我国进入空间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显著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待这些都准备就绪,到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雷凡培说,届时,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只供给自己使用。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表示,中国的空间站将有望给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
在2014年举行的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也曾公开表示,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他还提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