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月球微型钻机,1:250万月球地质图,“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曾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步入“十三五”,国土资源部将科学研究重点放在了哪些方面呢?

近期发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极地与行星地质研究。与此同时,要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

据了解,极地研究包括极地地质、极地地球物理勘探等科学探索,这是“入地”。与之相对的,行星地质研究就是要“上天”了,研究内容包括开展火星和月球试验场建设研究、“地-月-火星”对比研究等。地质研究为何还要“上天”?如此复杂的“上天入地”将如何实现?

近期发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极地与行星地质研究。包括加强极地能源和生态资源、冰钻技术、冰芯中的微生物学等极地科学探索;开展火星和月球试验场建设研究、“地-月-火星”对比研究;组织月球与火星地质编图等内容。

地质研究为何还要“上天”?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火星与地球同为行星,要深入研究地球系统,离不开对月球、火星的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月球陨石定年研究自主开发了月球微型钻机,月球重力场研究编制了首幅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南极普利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基础地质研究编制了第一幅南极板块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等。

刘晓春就是地质力学研究所南极地质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他介绍,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第一块南极陨石,从而拉开了南极陨石收集的序幕,为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南极陨石拥有国作出了贡献。他们在南极成功地布设了天然地震台站,首次绘制出整个南极板块的三维地壳和岩石权结构图,向全世界清晰地展示了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的研究成果为本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关领域目前已经开展了月球遥感地质、月球重力场、月球编图、火星实验场对比选址、微型钻机的研究等工作。本次,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哪些创新研究?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上天入地”还不止于极地与行星地质研究。《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要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

向地球深部进军

地球深部里有什么?为何要向地球深部进军?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地球深部蕴藏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有学者研究认为,如果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深度达到2000米,探明的资源储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另外,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不足。无论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需求还是开拓地下发展空间,深地探测都是国土资源战略科技的不二选择。

向深海空间拓展

姜大明介绍,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海,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战略资源,有专家估计,全球未来油气总储量40%将来自深海,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也主要来自深海,深海更是研究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因此,要向深海空间拓展。

深空对地观测

什么是深空对地观测?姜大明把它比喻成,是先窜出地球,然后扭头,回看地球。

姜大明表示,目标是,到2020年,国土资源领域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推动深空对地观测在国土资源、海洋管理、测绘地信、防灾减灾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他指出,目前,我国主要是卫星应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卫星数据应用效率不高,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集成融合技术、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记者刘飞

 

 

火星和月球研究纳入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规划

图文简介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月球微型钻机,1:250万月球地质图,“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曾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步入“十三五”,国土资源部将科学研究重点放在了哪些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