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35至1937年在清华研究院学习,师从周培源教授。之后,他考取获得庚款留学资格,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物理。在英期间,彭桓武有幸成为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恩的学生,在波恩的指导下,彭桓武展现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天赋,他与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成果——“HHP”理论成为当时国际物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轰动一时。
归国后,彭桓武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在参与我国原子弹原理突破理论工作时,他把原子弹的爆炸过程分为若干重要方面,运用强有力的理论手段把复杂的方程组进行简化,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粗估计算,提取了决定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为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图像起了重要作用。
彭桓武做了一辈子科研,也当了一辈子老师。任教期间,他开设普通物理、量子力学及数学物理方法等课,招收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生,亲自参与指导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他所带的很多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在当时都走在了国际前列。其中,周光召与黄祖洽毕业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还特别提倡学术民主之风与集体主义精神,在研究过程中经常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无论是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还是著名的科学家,没有年龄与资历的界限,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哪怕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会下还是非常团结,互相尊重,优良的学术风气成为物理界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辞世。他的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进行医学研究,并将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人们说,他什么都没有带走,但他为自己深爱的祖国,为自己倾心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历久弥笃。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