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浙江的一个普通山村走来,幼年家境贫困、食不果腹,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令小麦丰收仓储满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一生立志学农重实践,刻苦钻研历百年。勤奋耕耘育良种,老骥伏枥为民天。他就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

金善宝,1895年7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农村的生活使他深深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劳动实践培养了他务农的志趣和为改变落后农业而奋斗的决心。

1917年,金善宝被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录取。1920年,他从农科毕业,经当时执教于南京高师的农科主任邹秉文先生推荐到南京市皇城小麦试验场当技术员,这里就是金善宝科研生涯的起点。

1921年,南京高师并入东南大学,学校在南京市江东门外大胜关租地1300亩,建立了农事试验总场,金善宝到总场当技术员,一直工作到1927年6月。1930年夏,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考出国留学生,金善宝应考录取。同年7月,他从上海乘船去美国深造,先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生理、遗传学等课程。后来转到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边学习边参加作物育种工作。

1932年2月,金善宝学成归国。他先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0年11月,金善宝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南京市副市长。在身兼多项重要的行政职务和繁忙的社会活动中,作为一名农学家、教授,他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钻研小麦与粮食增产和教书育人方面。

1955年,金善宝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于1965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79年,金善宝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2009年,金善宝被国家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金善宝潜心于小麦科学研究,在丰富和发展我国小麦科学上做出了重要建树,特别是在我国的小麦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方面钻研很深,有不少新的发现;对我国小麦区划和生态型的研究,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精辟见解,有些是前人所未探讨过的新问题、新内容。1939年,他和助手们从国内外引进的3000多份小麦材料中,通过系统选择方法,选出了适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后改名为“南大2419”。1950年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这两个品种很快在我国南方冬麦区扩大应用于生产。“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的年份曾达到7000多万亩。这个小麦良种在我国50年代、60年代的小麦增产上立了大功,据不完全统计,到1983年,它在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还有百万亩左右,品种寿命长达4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上世纪80年代,金善宝又指导培育出“中7606”和“中7902”春性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增产显著,深受欢迎。金善宝培育的不少小麦品种均被引往亚非拉国家,促进了那里的农业发展。他因而获得“远东神农”的称号。

为了深入研究“云南小麦”生态特点和分布情况,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金善宝曾三次去云南实地考察。他发现澜沧江流域是“云南小麦”新亚种分布的中心。这个地区从海拔几百米到2500米都有小麦种植,高原地形复杂和“立体农业”的生态特点是形成变异的重要因素,从而确定了云南是我国小麦种质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我国小麦的变异中心。

1934年,金善宝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而后,其编著的小麦类书籍分别获得国家奖项。1961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这是50年代末我国首次以作物栽培为主题,组织知名专家学者集体撰写的,旨在反映当时国内栽培科学水平的系列专著中的第一册,它起到了开篇启后的作用。1964年,他和刘定安主编了《中国小麦品种志》,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为本国的现代小麦栽培品种“树碑立传”的历史性文献。1983年,他为主编,庄巧生等为副主编,总结了我国近30多年来小麦品种演变历史,种质资源利用情况、亲本选配经验及育种成果,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专谱。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作物育种方面进行全面系谱分析的空白,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也有重要意义。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农业,金善宝的生命就像自己培育了一生的小麦,金黄灿烂。他从事农业教育30余年,桃李满天下,堪称几代人的师表;他献身作物科研70余年,硕果累累,是现代中国小麦科学研究主要奠基人。

1997年6月26日,金善宝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这位走过两个世纪的老人,一世不为俗事羁绊,全心全意为科研、为农学献出了一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金善宝:勤奋耕耘育良种,老骥伏枥为民天

图文简介

他一生立志学农重实践,刻苦钻研历百年。勤奋耕耘育良种,老骥伏枥为民天。他就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