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8日电(记者蒋芳、蔡玉高)记者8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网站最新发布,通过全球联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发现1640颗“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
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发生后,国际天文学界就逐步重视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国际天文学界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主,就近地小行星观测两次制订系统目标,第一次是在1998年-2008年期间,通过10年时间观测到90%以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这一目标基本完成;第二次是在2005年-2022年期间,将直径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全部观测到,目前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我国的中科院也在1999年组建“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团组,2006年10月在江苏省盱眙县建立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观测站,并成功安装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介绍,所谓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是因为它们的直径“相当大”,至少140米;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也很接近,在750万公里之内。
据统计分析,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击地球时的能量,相当于30亿个广岛原子弹。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是直径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天文专家介绍说,有可能作为太空“杀手”威胁地球和人类的不仅有近地小行星,还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学中,常把近地小行星与近地彗星统称为近地小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