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异国求学,师夷长技只为报效国家

他不畏封锁,勇破难题实现盾构国产

他科教结合,呕心沥血终得桃李芬芳

……

他就是我国著名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勇。

 

 

杨华勇,1961年1月12日出生于山城重庆。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与控制专业,随后被分配至西南大学农业机械系担任助教。1984年,杨华勇赴英国巴斯大学机械系流体动力中心学习。几年的英国求学,使杨华勇认识到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差距,也深感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感觉到有压力,只有更加努力,别无他法。”

1988年,杨华勇获得巴斯大学博士学位。英国研究生教育向来是宽进严出,当时和杨华勇一起攻读博士学位的五位同学只有三人顺利毕业。杨华勇博士毕业后决定回国到浙江大学任教。1989年,杨华勇受到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教授邀请,加入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重点实验室,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国产盾构装上“中国芯”

 

九十年代,我国隧道掘进装备还处在完全依靠引进的状态,德国、美国、日本等少数跨国公司掌握着盾构的核心技术,在我国市场赚取了高额利润,同时,我国重大工程的建设也因此长期受制于人。而且,由于一些设计标准和产品性能难以适应国内的地质情况,使用过程中不时出现故障。为此,杨华勇在参与撰写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规划《机械学发展战略研究》中,特别单列章节介绍了盾构的发展:“盾构设计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盾构的应用,延缓了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必须自主研制。”

杨华勇牵头浙江大学与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隧道装各制造有限公司和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联合攻关。杨华勇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发明了密封舱压力动态平衡控制技术,为盾构安上了强大的心脏。这项技术能实时监控盾构密封舱的压力,进行多系统协调控制,始终让盾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工作,有效避免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的塌陷或隆起,隧道施工的正常掘进得到了基本保障。

接着,杨华勇又依次解决了掘进中突变载荷对盾构动力系统所带来的冲击导致关键部件失效损坏和掘进方向失准而造成盾构掘进偏离设计轴线较大两个大难题,使我国在盾构关键技术上拥有了发言权,成为继欧美日之后进入盾构设计制造的先进国家行列。杨华勇及其产学研团队的项目也当之无愧地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立足人才培养

 

在浙江大学的工作中,杨华勇不仅攻克了诸多科研难题,还立足三尺讲台,为国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杨华勇认为,应该鼓励工科学生“多听、多看、多走”,多去参加国际会议,培养国际视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求知欲,像国外大学的学生一样去自己凑学费;通过兼职活动来感知学习机会的难得。

如今,杨华勇早已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工程师不计其数,还有学生入选了国家“ 千人计划 ”。作为杨华勇的得意门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努力将自己所学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将中国设计制造推向全球。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杨华勇:为国产盾构装上“中国芯”

图文简介

杨华勇,1961年1月12日出生于山城重庆。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与控制专业,随后被分配至西南大学农业机械系担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