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介质层极化电磁散射理论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成像理论”“复杂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的微波遥感新理论”……这些艰深的专业术语,一般人很难理解。
但说到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在国际上首次搭载多个通道的微波辐射计系统,成功获取月壤厚度和氦3含量,开启了我国空间探测新的“科学之眼”,许多人就知道遥感是什么。
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金亚秋,就是这些遥感理论与应用的探索者,昨天获得上海科技功臣奖。当被问及科研中的苦乐故事时,他说:“我的研究没有什么故事,就是做事。完成一件工作后,会感觉轻松快乐,但随之一无所有,就再奔向新目标。”
外国专家称他的工作前所未有
金亚秋的专业领域——“空间微波遥感”,看似艰深,却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据了解,绝对零度(即—273.15℃,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以上的物体会发出电磁辐射,按波长从短到长,分为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多个范畴。遥感技术就是通过远距离(如卫星、飞机)测量电磁波辐射与散射,来实现目标特征的识别与估算,微波能穿透一定的遮蔽,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地球目标的多种物理特征。
他领衔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遥感实现建模与数据反演主要的基础研究力量。在嫦娥微波探月中,利用多通道的微波辐射计,探测与反演全月球土壤厚度与分布,进而估算出全月球氦3的含量与分布,这也是嫦娥一号计划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主持过俄罗斯月球探测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曾惊呼:“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早在198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金亚秋作为领头人,带着年轻团队,开拓我国当时十分薄弱的星载微波遥感基础研究。历经二十多个寒暑,他的团队在国内外发表了700多篇学术论文、14本中英文专著与文集。
科研瞄准国家重大科学应用需求
金亚秋的团队在雷达探测月球火星、高分辨率雷达目标监测信息获取、深空通信等领域,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进展。更令团队骄傲的是,多年研究中,他们对国外有种种限制的商用软件不靠不要,主要科学成果的研究软件全部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我们的研究目标,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都希望能对接国家重大科学应用需求,立足并活跃于国际科学前沿。”
凭借在国际空间遥感领域的成就,去年7月,金亚秋获颁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地球与遥感学杰出成就奖。在该学会50多年获奖名单中,他是第一个非欧美科学家。欧洲空间遥感联盟杂志ERSeL专文书评中,将他称为“在强起伏辐射传输理论中必须要提及的科学家”。
如今,实验室团队核心成员有20多人。“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申请项目,好多是跟着国际上已经在做的东西,这是追跑、跟跑;现在申请时如果还提‘人家已经做了’,已经不大会得到支持了。大家都在想,什么东西是外国人没有想到的,没有做过的。”在金亚秋看来,这是科研环境的变化,更是中国科研实力在二三十年间的上升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