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27日,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宋达泉先生逝世。他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先后主持了东北地区土壤资源及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宋达泉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天资聪颖,5岁便上小学,并且成绩优良。1930年,宋达泉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看到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宋达泉决定学习土壤学,希望日后能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
大学毕业后,宋达泉先后到浙江建设厅、北平地质调查所、南京地质调查所、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等地任职工作。期间,他经常深入山区进行野外调研。多年的不辞劳苦,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实战经验。1945年,宋达泉赴美国研习土壤学。他在美国走访多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土壤学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1950年,宋达泉和同事们率团开展了三江平原综合调查,为我国在东北的大规模机械化国营农场群建设摸清了土壤情况。1955年,他及时发表研究论文《国营友谊农场土壤分类及其理化性质》,所获资料为国家大规模开发三江平原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承接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任务后,宋达泉教授多年奔波于黑龙江右岸地区开展土壤调查,成果丰硕,主持了共计3集百万字以上的《黑龙江流域综合学术报告汇编》。60年代初,宋达泉组织同仁,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集体撰著《中国东北土壤》。该书是反映中国东北地区土壤资源的第一部专著,于1980年付梓。
此外,宋达泉还倡议并促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中担任全国技术顾问组副组长和东北区顾问组组长。他经常深入基层,亲自指导普查工作。1963年,他参加了全国农林工作会议及农林科技长远规划的制定,率领科技人员到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蹲点,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技术试验,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当地生产。
长年的野外工作,导致宋达泉积劳成疾,患上帕金森综合症和脑动脉硬化症,但他仍旧坚持外出。1988年,宋达泉因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55年如一日,宋达泉教授献身于中国土壤科学的研究事业,他的敬业奉献精神将永远为后世敬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