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狂人
“我最喜欢的职业就是当医生,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李兰娟由衷地表示,当患者痊愈,笑容满面地表示感谢的时候,便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从笑容里,我感受到存在的价值,体会到他们最真、最善、最存敬意的感情。”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生,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
在学生的眼里,李兰娟是名符其实的“医学狂人”。她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医学临床和科研之中,常常至深夜一两点才离开实验室回家。在浙大16楼的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挂着一幅李兰娟和学生们拍摄于2014年零时的工作照片。2013年与2014年,李兰娟和她的学生们都是在实验室中斗志昂扬地迎来新年钟声的。实验室副主任李君说“学习李老师的执着精神,一生一世(谐音1314)呆在实验室”,就是挂这幅照片的寓意。
赤脚医生
1947年,李兰娟出在生于浙江绍兴夏履桥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读初二时,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杂费,成绩优异的她面临着辍学困境。老师得知后,十分同情她,同意她请假回家帮忙一个月,并鼓励她要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后来,李兰娟凭借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奖学金的资助,最终得以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
1968年,高中毕业的李兰娟选择回家乡当赤脚医生。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农村,李兰娟只能依靠一根针,一把草药为乡亲们开展常见病的治疗。外科脓肿切排、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在群众中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李兰娟走家串户,随叫随到,尽一切能力为乡亲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当时,农村血吸虫病肆虐,看着一些乡亲因为血吸虫引发肝癌和肝硬化,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去世,李兰娟心如刀割。后来,当她踏入医科大学的大门时,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知识文化,一定要做个好医生。
开拓“人工肝”
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过程中,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李兰娟仿佛看到了拯救同类型病患者的希望。于是,她从启发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攻关方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
1986年,李兰娟用申请到的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攻坚战”,经过团队10多年的努力钻研,终于解决了国际上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成功地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如今,以李兰娟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指数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2005年,李兰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联盟的主席,并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以李兰娟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热心公益
从2001年开始,李兰娟编写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在她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和护士,无偿地将她的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一心一意治病救人。为了使更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李兰娟毅然放弃了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
受益社会,加倍反哺社会。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样出身贫寒。为了感恩家人、老师的支持,也因为助学金的资助圆了自己的医学梦,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树兰人才基金”,奖励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如今,年近70高龄的李兰娟院士仍坚持每周一次的专家坐诊,始终坚持临床诊治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严谨科学精神。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倾其所学,传道受业解惑,她希望学生们把科研做得更好,把实验室建设得更好,在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