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农学家、棉花专家、我国棉产改进事业先驱孙恩麐,1893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他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孙恩麐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1906年他进入复旦大学学习,1911年毕业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预科班。在预科班完成三年的学习后,孙恩麐和钱天鹤等80余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孙恩麐无暇享受国外生活,一心想着振兴中华,恨不得马上学成归国。正是这种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得他在3年内就完成了4年的课程。毕业后,他又转入路易斯安纳大学农学院攻读棉专业,至此与“棉花”结缘。1918年,孙恩麐顺利获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棉花育种之研究》,在我国留学史上他成为该专业第一人。
孙恩麐学成归国后,在江苏第一农校任教,不久后分别去了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孙恩麐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把自己在国外留学掌握的书本知识和操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任教期间,他经常亲自向学生示范耕地、播种、施肥等一系列种植棉花的步骤,正是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策略,使得孙恩麐培养了一大批像冯泽芳、胡竞良等闻名于国内外的棉花科学家。
除了为棉花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外,孙恩麐还积极从事棉花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推广陆地棉,更换中棉”是他对我国棉产业的重大贡献,正因为这样,他也被称为我国棉产改进事业先驱。留学期间,孙恩麐就注意到了美棉所属的陆地棉较中棉所属的亚洲棉有“纺纱数量高、价格低、产量高”等优点。因此他一归国,便着手引进、推广美国的种棉经验。为了摸清陆地棉在我国种植环境下的栽培技术,他亲自选择试点地区进行陆地棉的试种。通过试种,孙恩麐发现我国的主要棉产区均可以种植陆地棉,但是需要进行病虫防治,解决两熟制的问题。随后,他又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分析得出了相应的陆地棉品种。
在棉花产业的学术领域,孙恩麐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财富。早在1918年,他就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家旱农大会。随着实践操作的积累,孙恩麐总结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并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棉花产业相关的文献和书籍。1949年中国棉业出版社出版了《孙恩麐先生棉业论文选集》,该书现已成为我国棉业方面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五十年代,孙恩麐已六十多岁时,仍心系棉业,经常不辞劳苦地深入棉区进行调研和生产指导。可以说,孙恩麐的一生都在和棉花打交道,他为我国的棉改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